“对于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我们应该跳出留守、跳出农村,站在整个国家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院长、教授段成荣说,“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现象,这才是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
农民工的期盼
连续好几个春节了,高学都动了留在家里的心思。
高学最大的烦心事就是一双儿女。10岁的儿子和8岁的女儿都正在上小学,但是夫妻二人留在家里陪他们的时间少之又少,平时都是由爷爷奶奶负责照顾。
“老人们隔代亲,对孩子特别溺爱。小孩缺乏管教,搞得现在我们这当爹当妈的说话都不好使,不听我们的。”高学说。
今年的年夜饭上桌后,妻子还在厨房忙碌,高学对孩子们说,要等妈妈坐下之后再开动。然而,孩子们一个劲地嚷嚷着饿,要先吃,“他们不是小孩儿那种闹、耍赖皮什么的,就是不耐烦,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那种情绪”。
“再这样下去,挣再多钱有啥用?”高学很惆怅,他希望孩子们可以和城里孩子一样,看起来干干净净的,说话做事有礼貌、有规矩。
但是高学知道,如果他和妻子继续出外打工,这个愿望将很难实现。他们也曾带着儿子出去过一段时间,虽然现在有很多政策扶持进城务工人员,但具体到个人的具体问题,如读书等方面,还是存在一些困难。
“现在入学的困难不大,但是小孩还是和大城市的学生玩不到一块去,毕竟各种差距还是很明显,他自己心情不好,我们看着也难受。”高学说。
在生活上,高学和妻子对孩子也是难以照顾周全。两人平时工作繁忙,只有到晚上才能见到孩子,谁也不知道他白天都干什么去了。后来妻子辞工,专门带孩子,但是仅靠高学一人的收入,全家人在大城市生存压力很大。“我们出来的初衷就是挣钱。老婆不工作的话,最后一算账,手里落不下什么钱,孩子也没带好,那你说我们还出来干啥。”高学说。
在国务院近期发布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从源头逐步减少儿童留守现象,并提出两大要点:一是为农民工家庭提供更多帮扶支持,二是引导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
对此,高学很期待:“希望可以留在家里工作,这样又能挣钱,又能照顾孩子。”
继续完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
“从源头上逐步减少留守儿童,途径无非有二:一是进城务工人员把孩子带在身边,在城市生活、学习;二是农民工返乡就业或创业,在乡村照顾、监护孩子。”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这两条途径,都需要坚持推进教育公平:在城市,要让随迁子女享有同城求学环境,在乡村,尽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办好乡村学校。其中,第一条途径对尽快减少留守儿童更具现实意义。
我国从2008年起,就明确要求以“流入地为主,公办为主”的原则,解决随迁子女的城市求学问题,之后三年,这一工作在各地得到比较好的推进。据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当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1167.17万人,比2009年增加170.07万人。其中,在小学就读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比上年增长15.12%;在初中就读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比上年增长22.95%。即便只按照2010年的15%的增幅,过去5年间,随迁子女在城市入学的人数可增加到2000多万人,而义务教育阶段的乡村留守儿童则可下降到1000万人。
然而事实却是,据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1294.73万人,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农村留守儿童共2075.42万人——远远没有达到预估的数值。
熊丙奇认为,这与随迁子女在城市求学缺乏长效机制有关。“在财政权责、大城市控制人口规模、流入地中高考衔接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熊丙奇说。
以进城务工人员集中的北京、上海两地为例,两地的异地高考开放门槛还比较高。北京至今仍只开放高职招生,而上海则一直将随迁子女的高考资格与人才居住证政策挂钩,这导致随迁子女在城市读完义务教育之后,升学之路并不通畅。不少随迁子女在城市读完小学或初中后,仍然不得不回到老家。
这也是高学比较头疼的问题之一。尽管孩子在北京就读小学、初中问题不大,但后续升学问题让他不得不考虑。他也想过换个异地升学限制没那么多的地方务工,但他常年在北京打工,积攒的老乡资源也都集中在北京,贸然换地方,无异于重头再来,成本难以承受。
《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要普遍对农民工未成年子女开放,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农民工未成年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完善和落实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子女在输入地参加中考、高考政策。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汪明认为,从教育层面看,如何更好地为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提供保障,至关重要。虽然近年来解决随迁子女在输入地就学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各地情况尚不平衡。鼓励输入地充分挖掘潜力,积极吸收随迁子女在当地接受义务教育、学前教育,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异地中高考政策,无疑是一个重要政策取向。
提高城镇化质量是重中之重
除此之外,《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引导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亦是从根源上解决留守儿童现象的重要途径。
其实,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即已发布《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提出“促进产业转移、推动输出地产业升级、鼓励输出地资源嫁接输入地市场、引导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等五大带动返乡创业措施。
春节的鞭炮声已经远去,农民工外出高峰已经来临。最近两天,一些劳务输出大省正在采取措施,希望可以留住一部分农民工在本地就业。
据新华社报道,在河南省节后举行的农民工招聘会上,火热的求职应聘场面之外,创业项目推介、扶持政策咨询、担保贷款发放等平台前排起的长队,成为独特的风景,彰显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高涨热情。据河南省人社厅农民工工作处处长吕志华介绍,河南现有外出农民工2814万,其中相当数量在长三角、珠三角等东南沿海地区务工,近年来返乡的农民工越来越多,引导他们在家乡创业就业,既是保障民生、维护稳定的要求,也是助推河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杨灿坤说:“留守和流动是对应的,流动才产生留守。如果劳动力不再长距离流动,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好工作,留守儿童的现象自然会大幅减少。”
在段成荣看来,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高城镇化的质量是重中之重。
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提到,要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粗放的、低质量的城镇化模式,走向一个更高水平的,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段成荣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表述。
“过去,我们只把流动人口当成劳动力,不考虑他作为人的情感需要和家庭需要,所以他的老婆和孩子可以不管。努力实现新型城镇化,就是要实现完整意义上的人口迁移。劳动者要进城,劳动者的家庭成员也要进城。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要真正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一定要推进新型城镇化。”段成荣说。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