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轨道教育 31年
华山教育集团·北方技工

Integrated Education

步入轨道行列 彰显靓丽人生

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隐性留守是社会发展的潜在危机

发布时间:2016-03-05 01:45:55

浏览量:

分享到:

  2016年2月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中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如果以此标准推论,在城市里处于这类情况的未成年人同样数量惊人,他们就是所谓的隐性留守儿童,而且问题日渐突出,正在成为儿童成长与社会发展的重大危机。

  长期缺少父母陪伴与良好教育就是隐性留守 

  隐性留守儿童与农村留守儿童相比,最大的相同点都是亲情缺失,最大的差异点是多数孩子的经济保障较好。隐性留守儿童往往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因为父母忙于工作或进修学习,自己难以得到应有的陪伴和照料;二是被过早送进寄宿学校或异地求学,包括越来越多的小留学生;三是由于父母离婚等原因被忽视甚至被抛弃;四是主要靠祖辈或保姆照料生活,有些则需要靠自己照料自己。 

  其实,隐性留守儿童现象已经开始引起社会的警觉。如2015年5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李泓冰写的评论《微时代的“失陪”隐忧》所说,许多父母迫不及待忙着在电脑上、手机上刷屏发言、“晒”各种照片、忙各类点赞时,却忽略了声称“最爱的”孩子内心深处的孤独空寂。孩子和父母虽处一室却常无交流;很多父母虽然每天都在孩子身边,却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实现真正的陪伴。这种现象被专家称为“隐性失陪”。 

  不少城市儿童,貌似有多达六位至亲长辈的贴身照顾,物质上未必匮乏,精神上却可能孤寂无依——“失陪儿童”受到的隐性伤害,重重叠叠,日积月累,迟早会酿成家庭甚至整个社会难以下咽的苦果。一项针对我国超过1000个家庭的学前教育现状进行的长达5年的研究表明,父母“失陪”现象相当严重,其中存在三个突出问题,即“托付式教育”“隐性失陪”和“父亲在教育中的缺失”。 

  隐性留守问题或成为儿童成长与社会发展的重大危机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孩子在12岁之前能否与父母建立亲密的亲子依恋关系,对其一生的安全感与幸福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隐性留守儿童问题的实质就是破坏了亲子依恋关系的基础,使其一生都可能生活在不幸童年的阴影之中,严重者甚至会影响下一代。 

  依恋关系是亲子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形成良好亲子关系的根本。对于儿童个人来讲,它不仅存在于儿童早期,而且会对人的一生发展产生重要的意义,会对青少年、成年甚至老年期的心理状态产生深远影响。对于亲子关系而言,依恋关系的形成不仅影响到家庭的稳固、父母与孩子的和谐,还会影响家庭的整体生存环境。 

  依恋理论最初由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提出,他试图理解婴儿与父母相分离后所体验到的强烈苦恼。鲍尔比观察到,被分离的婴儿会以极端的方式,如哭喊、紧抓不放、疯狂地寻找,力图抵抗与父母的分离或靠近不见了的父母。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对依恋关系的建立有深刻理解,她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有顺序性,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会滞后反应。任何生命都是过程,任何过程都有开始,生命发展是轨迹式的,人的命运取决于早期发展。人的成长大致有三个时期,即1—6岁,6—12岁,12—18岁。12—18岁时人已经进入青春期,其独立意识与逆反心态就决定了这一时期已经不是家庭教育的优势时期,所以,家教的最佳时期是12岁之前,即依恋期。在依恋期中,又以1—6岁最为关键。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少儿发育研究所的专家曾就依恋问题对174名孩子进行了长达16年的考察。他们首先考察了孩子们的家庭背景,诸如婴儿对父母依恋的模式,孩子的自主性,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家庭的整体状况,以及母爱程度等。随后,他们又考察了这些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考察他们在学校环境中的适应程度,以及在数学、阅读能力、拼写等标准化考试中的成绩。结果得出的结论令人瞩目:在孩子智商一定的情况下,婴儿对父母依恋的模式与程度是孩子日后学术成就最明显的因素。 

  孩子与父母或照顾者之间健康的关系,是其一生中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婴儿对父母的依恋与孩子日后的学业成就密切相关,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同样与孩子日后的学业成就有密切的关系。 

  缺乏父母陪伴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 

  据2015年5月25日法制晚报报道,未成年人犯罪者6成缺父母陪伴。“涉案未成年人家庭监护状况”课题组在全国多地进行了专项调查。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宋英辉教授介绍调查结果显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多与家庭监护缺失有关。在308名涉案未成年人中,至少有55.52%的人并未受到监护人或照管人的管教。一些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或照管人因婚姻破裂、健康不佳、经济收入低而监护能力不足,无法为涉案被监护人提供良好的监护或者照管环境,容易造成监护或者照管欠缺。 

  此外,调查发现,家庭监护与未成年人分离状况严重。在171名外地户籍的涉案未成年人中,61%没有父母的陪伴。也有相当比例的家庭监护欠缺,308名涉案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只有59.09%还保持婚姻关系,双方有固定工作的仅占23.7%。 

  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要尽量携带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显然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一个重要对策。可是,如果忽视父母的监护及家庭教育责任,流动儿童也可能成为隐性留守儿童,甚至走上犯罪之路。2014年5月新京报报道,经北京警方连夜工作,网传“三男子轮流殴打一少年”视频中的3名嫌疑人已全部落网。施暴者均为十多岁的孩子,跟随打工的父母来京。在案发地朝阳区崔各庄乡奶西村,聚集了大量的外来务工者以及他们的孩子,父母白天外出工作,无暇顾及他们。对于他们来说,离开学校,无所事事、每天上网和等待满16岁出去工作,就是他们全部的生活。 

  同月28日光明网发表作者胡连娟的评论认为,这起残暴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并非个案,其所透视出的是城乡二元结构下大量城市留守儿童的成长困局,以及由此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将农村“留守儿童”移至城市,原先存在的问题不仅未得到改善,反而让年幼的孩子们背上了一个沉重的“移民二代”的身份,战战兢兢地面对一个更为复杂的城市环境。奶西村的这三名施暴青少年,正是因为身处一个由贫富悬殊加剧、教育政策不公、生活条件差、成长环境多变、父母疲于奔命,以及诸多现实问题所引致的教育缺失、亲情缺失、友情缺失、监管缺失等所交织而成的畸形成长环境,最终酿成了身上“暴戾、凶狠、残忍”的品性。

  关注隐性留守儿童问题,自然要关注父母离异带来的影响。民政部发布的“2012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共有310余万对夫妻办理离婚手续,2013年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共有350万对。其中,67%的离婚家庭有孩子。而离婚时,6个男人中只有1人选择要孩子,这个比例是17%。也就意味着,2012年约有35.3万、2013年约有39.87万个孩子在父母离异后缺乏父亲陪伴。

  美国耶鲁大学的科学家做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经常得到父亲陪伴的孩子智商高,学习成绩往往更好,将来走向社会也更容易成功。这项调查是他们持续了12年,从婴儿到十几岁的孩子各个年龄段进行跟踪调查所得出的结果。

  以上调查数据和典型案例足以说明,隐性留守儿童不仅客观存在,而且问题严重,如果忽视下去,将成为儿童成长与社会发展的重大危机。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同时,需要前瞻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来预防和消除隐性留守儿童问题可能酿成的灾难。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隐性 社会发展 潜在

精彩专题 MORE >
升学渠道 初中生学什么专业好 男生学什么专业好?

有房又有人,才是完整的家

心灵关爱要摒弃不当的爱心作秀

微信咨询
在线咨询
免费回电
返回顶部
新浪微博 QQ空间 官方媒体咨询详情
甘肃北方技工学校 - 在线老师 亲是想了解哪个专业呢?发些专业明细给您参考一下哦~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