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据重庆晚报报道,4月10日,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级非师范专业6班组建的班级公司正式成立。班级公司由全班同学参与,班长担任法人代表,开展外语翻译、家教、平面设计等业务,未来将在工商部门注册。对于班级公司该怎么看?是创新吗?该鼓励吗?能借鉴吗?有风险吗?本期话题刊发两篇文章共同探讨。 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要鼓励 大学生班级集体创业,全班同学都为合伙人,虽然看上去冒进,但是,无论从国家的宏观政策,还是从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或者高校内部的教育理念以及创业教育的开展来看,仍然有许多值得肯定之处。 首先,从国家宏观政策来看,2015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这一举措预示我国进入了“创客”时代。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场所,需要更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那么,在校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优秀代表,提前介入和体验创业,也是响应和落实国家政策的具体表现,创意者的出发点应该得到认可。 其次,从高校就业形势来看,让大学生提前了解一些创业的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大学生就业。众所周知,现在高校毕业生突破了700多万,再加上累积下来未就业的或入职不久跳槽的大学生,可以说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那么,高校帮助大学生做好就业准备,提前感受职场,培养相应创业能力和技能,这有助于将来大学生毕业时择业、就业或创业。 再者,从传统的育人理念和办学模式来看,班级集体创业也是一个创新。当前,精英主义的培养理念和关起门来办教育的发展模式,已经越来越和经济社会发展脱节,以至于我们不得不回过头去审视我们的传统大学教育。班级集体创业,从理念上看,虽然有些超前,但从未来来看,或许很平常。其实,在我国许多应用型大学,已经实现校企一体化,让企业、工厂进入学校,学生学习的同时也在从事相关的实习、实践甚至创业活动,真正实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几年的大学学习,大学生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也拥有了一技之长,何乐而不为? 最后,从大学创业教育来看,班级集体创业也是对以往创业教育的完善和丰富。整体上来看,我国许多高校尚没有把创业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作,虽然设有相应的就业指导中心,但是学校并没有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尽管也有部分高校把创业教育纳入了培养计划,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但大都限于纸上谈兵,与实践严重脱节。从这个角度看,班级成立公司,倒不失为一种历练方式。 笔者以为,班级集体创业,作为个案,不一定要大力提倡或普及,更不是倡导所有的高校都去效仿,毕竟文化学习才是在校大学生的主业,但无论如何,这样一种创新创业意识应该予以鼓励。 |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