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CBTC出来后,面临一个挑战:怎么在市场上实现从零到一的跨越?东西再好,得有用户。国外公司为了挤掉竞争对手,维持自己的垄断地位,故意大幅降价,以价格优势让你无法挤进市场,进而卡死对手,再提价。
CBTC“零的突破”是在北京实现的——亦庄线。北京市积极支持自主创新,利用国家“首台套”政策,突破招投标壁垒,为CBTC技术提供建设示范机会,因为之前没有业绩,很难招投标成功,“政、产、学、研、用”模式让这个成果真正落地,迈出了“中国创造”的第一步。
“2009年拿到亦庄线,过程特别坎坷。”王伟回忆说,“政、产、学、研、用”在很多地方都有,但是用户没有做起来,我们成功的一点是,紧紧抓住用户需求,让用户参与进来。“用户的痛点是什么?”王伟分析说,他们的痛点是:不能说老外技术差,而是老外不愿意为你的需求而改。而全世界最大的运量在中国,全世界50%的地铁建设在中国,解决城市拥堵问题非常急迫。
接亦庄线单子时,参建单位是北京交通大学创新中心。北京市觉得由一所学校来做一条地铁线路的运营和维护不太合适,必须成立产业化公司。于是,北京交控科技有限公司诞生。
即使亦庄线开通后,国内也处在观望中。某个中标城市的领导先到北京“微服私访”,总经理坐地铁,问这系统怎样?司机说挺好的。总经理问:哪儿的?司机:交大的,自主创新的东西特别好。这一趟让他们对国货有了莫大信心。
经过两年沉寂,北京交控终于迎来了接单“小井喷”。
知识产权历来是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最容易有争议的环节。郜春海认为,把技术做成产业的过程非常复杂,不同阶段应该有不同主体,应该有3个1/3:科研是1/3,产品是1/3,做成产业又是1/3。核心技术研发出来时,路其实才走了1/3。
“我们之前对知识产权的理解过于简单化,存在误区。”郜春海认为,学校对核心技术有知识产权;企业在核心技术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专利产品,也有知识产权;用户如果根据现场的条件,创新又形成项目,也应该拥有知识产权,“不厘清这些,单纯去争知识产权,最后结果就是谁也别想干、谁也干不成”。
郜春海举例说,新技术转化就像人饿了吃馒头,吃到第五个,饱了。第一个馒头是新技术,垫底;第二个是体制改善;第三个是人力提升;第四个是提升竞争力;第五个是在行业中做强,“你不能觉得前四个不重要,同样,也不能觉得第一个的重要性超过了后四个”。
在CBTC转化过程中,就很好厘清了知识产权问题。2012年,交大以42件专利入资北京交控,充实公司成立初期的无形资产实力,实现自身专利技术的成果转化。北京交控又在交大专利基础之上进行技术的再研发和高度创新,围绕核心技术体系申请了200多件专利,实现全生命周期性价比最高、国产化信号更安全可靠实用、系统故障率最低等技术性突破,并在实际产品中进行了转化。
“中国的新技术转化一直做不出来,一是无动力,二是无机制,我们要把这条路探索出来。”郜春海说。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科研成果 兰州技校 兰州技术学校 兰州职业技术学校 中等职业技校 甘肃中等职业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