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学校和我谈起教学改革。这所学校教师年龄结构不尽合理,35岁以下的教师很少,而达到上公开课水平的教师只有一位。于是,这位教师近来超忙,因为各种比赛、展示、汇报性质的上课唯他一人符合条件。学校诸多的中老年教师几乎没了上进心,而一旦请他们“出马”,又顾虑重重。怎么办?他们决心把中老年教师,尤其是中年教师也推到试验课、研究课、比赛课的第一线去,而且准备专门设计一场中老年教师教学改革及专业发展研讨会。我很赞成。 的确,现在有一个普遍现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是青年教师,教学研究的重点也是青年教师,这是没错的,但问题是:慢慢地,“重点”成了唯一,中老年教师几近成了被遗忘的角落,甚至几近成了“沉默的一代”。这种现象是很不正常的。所有的教师都有一个专业发展的使命,所有的教师都要进入教学研究的状态,都要有勇于担当研究对象的任务。青年教师固然是学习发展的新生力量,是希望所在,但中老年教师是学习的宝贵资源,他们不仅要承担当师傅的任务,而且自身也要进一步发展。这样的发展对于其本人,对于学校的发展影响都很大。况且,中老年教师的身体力行是对青年教师最好的示范。这些道理是不言而喻的。 造成这一现象和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科研部门的政策、制度的设计是一个重要原因。无论是评课、赛课、基本功大赛,还是专业发展展示、汇报、研讨,都冠之以“青年教师”之名,连论文征集与比赛,也规定35岁以下的教师参加。久而久之,青年教师成了核心,进入了“中央”,而中老年教师逐步被边缘化了,他们只是指导者而不是比赛者、展示者,只是鼓掌者而不是深度的参与者、研讨者。殊不知,中老年教师的缺席,这样的发展不仅是不完整的,缺少整体建构,而且,可以说,这种看起来对中老年教师的“照顾”,实在是一种不信任,甚至是一种伤害。这样的政策、制度设计要改进、完善。 其实,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中老年教师本身的原因。在鼓励、扶持、指导青年教师走上第一线的背后,一部分中老年教师,尤其是中年教师存在惰性。这种惰性,既是满足于天长日久形成的经验使然,又是有一种担心、顾虑、畏惧心理的存在。还有一种现象不可忽视,那就是一些中年教师进取精神的消退,少了激情,少了追求,少了自我超越,渐渐地安于现状。现在有一种“初老症”,还没有老就说自己老了。心理上的“老”、精神上的“老”,是最为可怕的。这种“初老症”似乎正在中年教师身上蔓延。 一位中年教师骨干告诉我,她说我讲自己很忙,师傅严肃地对她说:以后你不要再讲忙,说忙,无非两种情况,一是身体不好,二是能力不强。想想还真是有道理。换个角度说,中老年教师应当“忙”起来,但“忙”起来以后,又应该感到“不忙”,中老年教师就是在“忙”与“不忙”中向前发展——这是一种境界。 |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