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门听课”推走的是信任和尊重。管理者指定这一举措,逻辑起点是担心教师提前准备。课堂是教师开展专业活动的地方,是教师的“责任田”,教师有课堂组织和管理的权利。推门听课者未经允许擅进课堂,想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凸显的是对教师权利的漠视和极度的不尊重。俗话说,“教书是一门良心活”,教师职业有其特殊性,很多时候难用客观的标准来进行评价。从这种“良心”形成的外因来看,主要来自于管理者、学生和家长乃至社会对教师的信任和尊重。“推门听课”损害了管理者和上课教师之间的信任与尊重,必然影响教师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推门听课”推断的是课堂思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教学,强调师生的合作与探究,有赖于教师的教育机智和创造性思维,有赖于教师精心地营造课堂氛围、细心发现教学契机,根据课堂和学生不断变化的实际,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的心灵本应是自由的、安宁的。面对推门而入的不速之客,作为教师,无论有多好的心理素质,他都不可能心静如水,更何况这些不速之客本身就是为品评课堂教学而来的。
“推门听课”推乱的是教学目标。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应该尽心地依据学生的发展需求来设置教学目标。推门听课则意味着每堂课都可能有教研人员、教学管理人员来听课,而这种听课又涉及到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这使教师很难超脱,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会考虑听课者的感受和喜好。如为了展示课堂的新课程理念,在不需要讨论的时候,尽可能地设计讨论;在形式上,更加追求课堂互动,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教师备课过程中对教学目标的设定,使教师的课程教学偏离了为学生服务的指向。
笔者认为,把“推门听课”当作达摩克利剑,高悬于教师头顶之上,显然非明智之举。了解教师课堂教学情况的途径有很多,又何必拘泥于“推门听课”呢?即使真要通过听课来了解课堂教学,稍微提前打个招呼又有何妨?多一点信任和尊重,让教师在愉悦的心境下,自觉地上好每一节课,效果岂不是更好?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