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轨道教育 31年
华山教育集团·北方技工

Integrated Education

步入轨道行列 彰显靓丽人生

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兰州铁路技校:新时代职业教育德技并修的逻辑意蕴

发布时间:2019-04-10 03:41:23

浏览量:

分享到:

兰州铁路技校:新时代职业教育德技并修的逻辑意蕴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强调,“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源源不断为各行各业培养亿万高素质的产业生力军,让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职业发展上也有广阔空间”。“德技并修”一词一提出,即引起广泛关注。但是,要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这一讲话精神,把“德技并修”落到实处,就必须理清新时代职业教育德技并修的深刻含义,在逻辑层面讲清楚德技为什么并修,德技如何并修。逻辑是认识的规范,逻辑不是限制认识,而是引导认识,使认识更好地探寻真理,合乎逻辑就是合乎道理,正确推理的意义在于发现道理,逻辑是我们针对认识进行理性思维的方式,关涉我们思想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新时代,应该从产业、教育、社会等三个方面来解释职业教育德技并修的逻辑意蕴。

一、新时代职业教育德技并修的产业逻辑:从以量取胜到以质取胜

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证明,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发展导向受到特定产业发展阶段的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没有技术进步的经济发展只需要经过短暂培训的劳动者;技术进步没有运用到经济发展中,则只需要从事高新技术研发的人才,不需要使用高新技术的人才。新时代推进职业教育德技并修,明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需要我们从产业中寻找逻辑起点。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从政治领域向经济领域的转移,集中一切力量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那个时候,经济领域的工作重点是实现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恢复、调整与发展。相应地,在职业教育领域,我国开始调整中等教育结构,恢复举办中等专业教育与技工教育,并开始试办职业高中与职业大学。这一阶段的培养重点是为经济生产恢复与发展提供合格的技术工人。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正式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活力和生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得以颁布,提出改革和调整中等教育发展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造就数以亿计的有文化、懂技术、业务熟练的劳动者。及至1992年,我国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阶段,经济发展的主题词仍是规模式发展,“中国速度”“中国制造”成为中国产业发展的缩影。这一时期,我国产业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第一产业比重不断降低,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升高,尤其是第二产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在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下,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的是资源消耗、人口红利等因素,而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并不高,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逐渐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词。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不断加快,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压力不断增大,从以量取胜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以质取胜的精细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成为一种必然。有研究表明,我国工业向中高端迈进的态势明显,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符合转型升级方向的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快速增长;2017年第一季度,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为13.4%和12.0%,快于规模以上工业6.6和5.2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12.2%和32.2%。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推动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新职业不断出现,旧职业不断消失,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得人的职业活动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实际操作,而是一个充满科学思维与智力活动的过程。在此背景之下,产业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实际上,技术技能人才的这种高素质需求不仅表现为高技能,而且表现为较高水平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也就是所谓的“德技并修”。

在此背景之下,德技兼备的技术技能人才无疑将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德技成为技术技能人才的“两翼”,不仅为该领域人才的快速成长提供有效的“助推力”,更成为技术技能人才日后立足于社会、服务于国家、奉献于人民的“看家本领”。国家产业的发展依托的是科技,而技术技能人才就是手握技术的“手艺人”,作为技术技能人才,“修德”无疑是成为合格“手艺人”的第一步。技求于精,丝丝入扣,才能游刃有余。技能需要不断的磨炼和提升,这就要求技术技能人才在“修德”的同时“练技”。技是“手艺人”之本,是技术技能人才的基石,“技能”二字足以凸显出技术技能人才的专业方向,也是技术技能人才区别于其他人才的“标志”。所以 “练技”和“修德”同样重要,二者不可分割,需同时修炼,方可炉火纯青。

二、新时代职业教育德技并修的教育逻辑:从片面发展到全面发展

作为教育大家庭中的一种类型的教育,职业教育也必然要回答教育的基本问题——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人才观。即职业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培养这种人?以及怎么培养这种人?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特别强调了教育的全面发展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认为,从片面发展向全面发展的转变,是推进新时代职业教育德技并修的逻辑核心。虽然,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我们一直在提倡全面发展,但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却往往很难做到全面发展。实际上,职业教育发展之所以提出德技并修,不仅是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理想期待,而且是对现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反思。
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马尔库塞曾深刻地批判了发达工业社会的极权主义特征。所谓单向度的人,就是那种被工业社会刻画成一个“模子”,缺乏现实批判意识的人。在这种极端的社会状态中,人成为与机器无异的冷冰冰的技术人,逐渐丧失对个人生活与外部世界的基本感知与美好想象。这就意味着,教育本身除了让人谋得一份职业之外,还应该让人获得更体面、更美好的生活。如杜威所言,把教育看作为将来作预备,错误不在强调为未来的需要作预备,而在把预备将来作为现在努力的主要动力。在杜威看来,职业教育应该是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职业为逻辑来组织生活,不仅可以彰显生命的价值,而且可以让人的生活更加美好。否则,我们所培养的极有可能是“单向度的技术人”,而非“完整的技术人”。对此,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也有过类似的表述。他认为,职业教育目的有三:一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二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三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实际上,黄炎培对职业教育办学目的的解读已经不是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格外强调了职业教育独特的社会价值与人文关怀;也就是说,培养德技并修的人是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使命。

反观现实,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为人所诟病之处是,过于注重技能教育,而对学生德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对此,有不少人将其归因于“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实际上,“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的提出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它主要解决的是职业教育办学普通化、缺乏特色的问题。1995年,中职招生数占整个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57.4%。世纪之交,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大幅度滑坡。到了2000年,这一比例下滑到46.5%,2001年进一步下滑到41.8%。为了应对这一下滑趋势,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我国逐步确定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然而,在办学实践中,不少职业院校对职业教育办学缺乏长远规划,将职业教育办成了就业教育,片面追求就业率成为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阻力。为了达到所谓的企业上岗“零适用期”目标,将职业教育狭隘地理解为以就业为目的的技能训练,对于企业所需要的硬技能反复强化训练,而缺少对学生综合素质养成等软技能教育的重视。如此种种,极易导致职业教育毕业生在长远职业生涯发展中缺乏“成长后劲”。

那么,对于职业院校办学而言,如何做到职业教育德技并修呢?又或者,二者能否做到双赢呢?就现状而言,职业院校专业教育与德育两张皮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一谈到德育,不少人将其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并将职业教育德育开展的重点放在专门课程的开设与授课上。由于课程内容与授课方式的枯燥,导致职业院校学生很难对德育课程产生足够的兴趣。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比较理想的选择是将德育课程融入专业课教学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职业素养。此外,还可以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将德育课程融入学生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之中。如此一来,既可以凸显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又可以提高职业教育德育课程的实施效果。

三、新时代职业教育德技并修的社会逻辑:从工匠精神到工匠制度

对工匠而言,对德的追求自然会对其生产实践活动产生影响。对职业教育而言,提倡德技并修,其实质在于鼓励学生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工匠精神,高素质劳动者不仅要有高超的技术,还要有高尚的品质。

米尔斯认为,社会科学所处理的问题关乎人生,关乎历史,也关乎它们在社会结构中的相互交织,要想充分说清我们时代面临的问题,就不能不坚持贯彻历史是社会研究的抓手的观点,既要接社会学的地气,又要有历史学的关联。对于新时代职业教育德技并修要义的把握,也需要借助历史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在西方,工匠精神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在柏拉图看来,营利并非工匠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终极价值,对作品技艺本身的极致追求则被普遍认为是终极价值。对此,亚里士多德也有类似观点,对于一个吹笛手、一个木匠或任何一个匠师,总而言之,对任何一个从事某种活动或实践的人来说,他们的善或出色就在于那种活动的完善。而在我国,工匠精神也有类似的含义,它意味着“尚巧达善”的工作追求。所谓“尚巧”,就是在制造过程中追求技艺之巧,这是对工匠最基本的职业要求,也是工匠区别于其他职业群体的鲜明特征。所谓“达善”,就是指工匠竭尽全力提升自身的技艺水平,从而达到一种炉火纯青的至善境界。由此可见,工匠精神更多地停留在“形而上”层面,它赞美的是工匠个体层面的独立人格与对作品精益求精的精神。

在新时代,我们是否需要工匠精神呢?答案是毋庸置疑的。2016年,工匠精神作为政策话语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引发国内关于工匠精神养成的大讨论。那么,在现代产业背景下,是否仅有工匠精神就足够了呢?实际上,工匠精神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经济社会背景,而且在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群体中,工匠精神的内涵也有较大差异,我们不能站在静止的立场上来看待工匠精神,而要以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在古代,工匠的生产实践活动往往是以个体为单位,不具有大规模生产的特点,且其生产经营效果往往取决于自身的道德与技艺水平。而在大工业生产时代到来之后,工匠身份逐渐为工人身份所取代。在泰勒的科学管理理念得到广泛应用之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越来越强调“效率”“规模”等理念,工人往往不再直接对产品负责,而是对上司负责。在此背景之下,如果企业本身缺乏基本的工匠精神,那么作为一线工作者的工人很难在基层践行工匠精神。

因此,兰州铁路技校小编认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德技并修的逻辑前提是,建立工匠精神养成的制度体系,培育工匠精神养成的社会土壤。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目前所奉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接近英美等国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追求效率与速度是企业的基本生存逻辑。对某些行业(如互联网)而言,这一体制大大激发了市场的经济活力。而对另外一些行业(如制造业)而言,过度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带来了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造成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恶化。为了振兴制造业,必须重建与制造业工匠精神相匹配的工匠制度体系,建立相对协调的市场经济体制,并为技术工人提供更有保障的薪酬福利与晋升制度。否则,在职业教育办学中,强调德技并修,很容易沦为一种培养工匠精神的口号,而缺乏实质性内容。也就是说,工匠精神固然可以通过教育来培育,德技并修作为一种职业教育的理想目标也无可厚非,但是要想在实践中真正发挥效果,必须在社会层面建立相应的工匠制度体系。

 甘肃北方技工学校(华山教育集团·轨道交通运输学校)为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学校开设有电力机车运用与检修专业、铁道运输管理专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客车车辆检修专业、内燃机车运用与检修专业、国际邮轮等专业。

学校代码:329

甘肃北方技工学校

华山教育集团·轨道交通运输学校

联系电话:400-1005-285

网址:http://www.bfgdyx.com

学校QQ:3051637108\\2764573068\\3069079425

校址: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文化宫华林路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兰州铁路技校 职业教育

精彩专题 MORE >
荣誉榜单 职高班、就业班、高考班 普高班

兰州高铁学校:初中毕业学什么专业好,找对方向不迷路!

兰州高铁学校:新职业吸引力在哪里?职业教育如何应对?

微信咨询
在线咨询
免费回电
返回顶部
新浪微博 QQ空间 官方媒体咨询详情
甘肃北方技工学校 - 在线老师 亲是想了解哪个专业呢?发些专业明细给您参考一下哦~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