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教育界无论发生什么事,总能引发各界对教育的“反思”,很多都是对师生关系紧张及其背后应试教育的“压迫”,大感愤怒,而对学生常常投之以同情。应试教育给学生带来压力,这是实情,但从学业压力到杀害老师,这中间有多少环节,每个环节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什么,使这些因素得以起作用的条件又是什么,所有这些都应该仔细分析。其实,教育从来不是那么简单的,好像存在着适用于一切学生的“普遍规律”,只要把握了规律,就可以解决学生的一切问题。教育之难就难在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主体,每个主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禀赋和人生经历,适用于这个学生的未必适用其他学生。所以,遇到类似弑师事件,与其武断地下结论,不如静候更多事实浮出水面,有了对当事人和事件脉络更多、更完整的认识之后,再进行分析不迟,等分析透了,再作反思也不迟。
比如,在这次事件里,当事学生据说平日里默不作声,独来独往,沉迷于小说。原来学习水平居全班中上游,老师为了提高他的课堂学习效果,还特意把他从后排的位置换到前面来。老师用心良苦,但显然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才有了“请家长”。而且据说,这位老师虽然时常“请家长”,但请来之后并非一味告状,而是鼓励为主,请家长配合。可是,偏偏老师用于其他学生往往能收到效果的一招,在当事学生那里不但没有奏效,反而激起强烈反弹,直至持刀相向。
现代学校教育以班级为单位,教师通常更多地关注全班的学习状况,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的特殊情况,尤其是兴趣爱好,对于个别学习理想的学生,多半采取的也是常规手段,这些做法都可以理解。毕竟要求所有教师既擅长教学,又善于作心理疏导,会让许多教师不堪重负。
近年来,类似恶性事件频繁发生,且往往找不到明显的原因,也作不出有说服力的解释,反而导致舆论焦点一再集中于应试教育,置教师于“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的尴尬境地。其实,这反映出采用原有思维方法和应对策略,已不足以解决问题,既避免不了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也化解不了公众的质疑。在此情况下,教育主管部门是否应该考虑引入其他思考角度和解决策略?针对当下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引入专业的学校社工,能否成为一个选项?当然,在优质教育资源尚未做到均衡化的情况下,大面积配置学校社工本身有点过于超前,但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教育功能的正常发挥,为了教学秩序的维护和课堂管理的正常运作,这方面的探索能否加快些?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弑师案警醒我们什么? 甘肃职业技工学校 兰州技校 兰州技术学校 兰州职业技术学校 中等职业技校 甘肃中等职业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