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惭愧,我与《中国教育报》的相识是在参加工作后的第11个年头。那是2001年,正处于专业成长“高原期”的我,不可避免地陷进职业倦怠的漩涡中,从教之初的激情消磨殆尽,想想未来,不知道该如何前行。茫茫然中,我初中时代的语文老师,后来一直关注我成长的夏老师指点我要“用教研深化教学,用写作带动教学,走出教育新天地”,并郑重地将《中国教育报》推荐给我。从此,读报用报、思考研究就成为我教育生涯中的关键词,引领我走出了迷茫,助推我迈上了教育写作的新台阶。 记得我撰写的第一篇教学论文性质的稿件是《“变脸”的历史作业》,总结了自己在历史作业布置方面的一些新尝试。写好后,犹豫了很久,但最终还是投寄给了《中国教育报》。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仅仅过了两周,该文就发表在2002年7月10日的报纸上,很快此文被《无锡日报》等报刊转载,这极大地提升了我这个农村普通教师的自信心。那以后,将自己的教育感悟、教学体会形诸文字,就成为我最大的爱好。截至目前,我已经在《中国教育报》发表各类文章50余篇。 2004年,我被推举为学校教科室主任,负责全校的教育科研和新课程推进工作。学校专门为我订阅了《中国教育报》,借助它,我可以更方便地了解国内外教育新闻,更透彻地理解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更及时地吸取各地的教育教学经验。为优化课堂教学流程,打造优质高效课堂,2007年,我在《中国教育报》宣传推介的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了“三案教学”,推出了“三步六环节”教学法。后来,我又学习了《中国教育报》上刊载的杜郎口等地新课改经验,将我校课堂教学流程完善为“三步六环节八段”,提出全面落实小组合作学习,推行“七要四不讲”策略,将课堂变成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的乐园,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该教学法也荣获潍坊市政府教学成果奖。 2010年以来,我在阅读《中国教育报》时,特别关注“读书周刊”和“课程周刊”,我几乎阅读了这两个周刊上的所有文章,受益匪浅。一方面,我按照“读书周刊”的相关介绍,购买并阅读了大量优秀教育类书籍,提升了自己的综合素养;另一方面,我学习“课程周刊”上的优秀案例和教学论文,每年都开展一项小课题研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近几年,我针对小组合作学习重形式、图热闹而进行的小课题研究成果《让每个学生都参与》,针对集体备课缺乏实效性而开展的小课题研究成果《集体备课应注重的四个方面》,都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上,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由于在历史专业教学和教育科研中取得的成绩,2013年7月,我被评审为山东省首批正高级教师。 回首来路,自己在教育教学上取得的成绩,无不包含着《中国教育报》的引领和启迪;展望未来,《中国教育报》依然是我前行的航向灯。在此,让我衷心地说一声:谢谢《中国教育报》! |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马玉 中国 甘肃轨道,甘肃北方扶贫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 技术学校 职业技校 甘肃技校 甘肃技工学校 甘肃职业技工学校 兰州技校 兰州技术学校 兰州职业技术学校 中等职业技校 甘肃中等职业技工学校 兰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兰州轨道交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