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宣传工作会议上首次要求“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这是党的最高领导人首次从“语用”角度主张国际文化交往中的语言创新,透露出中国当代政治领袖对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致胜各国语言博弈的深度战略思考。在去年6月举办的世界语言大会上,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发表《促进语言能力共同提升,推动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主旨报告,站在文化发展的战略高度,郑重提出“语言能力提升”这一概念,并把它写入这次国际大会的主要思想成果《苏州共识》中,向全世界庄重宣示了“语言能力提升”这一具有中国话语特色的人类共同主题。由此可见,释放语言活力、打造中华民族强大的语用能力,已经成为我们国家当前及今后长时期文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使命。
国家可持续增值的文化资本
语言与文化天然融为一体。语言本身就是人类文化长期积淀的智慧结晶,语言又构成人类文化最集中和最深刻的一种象征。一切人类创造的思想文化成果都需要通过语言来深度表达和精彩阐释,语言是人类文化最主要的载体,即使凭借其他符号或代码来创造的文化成果,无一不需要通过社会共享的语言来“通译”并给予广泛的传播和久远的宣扬。如果将文化视为人类精神或思维自觉遗留的形形色色的神奇“痕迹”,那么,语言就是这种“痕迹”中最鲜活、最深邃和最久远的核心部分。
今天,当我们置身于文化创生的语境或社会生活中,“语言”的内涵就是指特定语境中使用语言的“言语”行为或“语用”活动。就生活个体而言,“语用”是构建个人与世界的深广联系、获取自身利益和实现人生理想的最重要途径;一旦离开“语用”,个人就必然蜕化为一种封闭、狭隘和孤立的自然动物,难以达成一己的社会价值和现实利益。就民族整体而言,对母语创造性功能的社会共识度和使用效度,尤其是母语语用的核心力量即思想的“表达力”和艺术的“创造力”,以及传播以后收获的国际美誉度和凝聚力等,综合性地构成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博弈的一种不可取代的重要软实力。
全社会公民(尤其是未来公民)所具备的全部母语素养,特别是其中的母语“表达力”和“创造力”,无疑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所必须具备的可持续增值的巨量文化资本。在我国深入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这种巨量文化资本具有难以估算的创造性升值前景,构成国家走向伟大复兴和辉煌建树的核心精神资产。正如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的著名论断所揭示的那样:“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
确立“表达本位”的价值取向
作为以培育语言能力为宗旨的母语教育,不仅是承传和吸纳民族文化必要的环节,而且是发展与创造民族文化新高度和新境界的重要奠基工程。母语教育不仅帮助年轻一代认知、理解、鉴赏和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以永葆民族文化的灵魂和气韵,而且以培育民族文化传人的语用能力为宗旨,最终汇合并升华为一种充满活力、激情澎湃的母语创造力,以造就民族未来的新文化。因此,“构建优质语言教育体系,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已成为我们国家的文化战略任务。
着眼于国家语言能力的建设与民族文化的发展前景,特别要强调的是努力实现母语教育范式从“接受”到“表达”的根本转型。如果母语教育仅仅停留在让学生简单复制、盲目“悦纳”层次上“接受”语言文本,那么,实际上就意味着人被动地由语言所驭使;如果母语教育鼓励学习者在理性审视并用心灵过滤语言文本基础上,再独立自主地“表达”己见,那么,就意味着学习者能够超越对语言文本内容的简单复制而成为现代文明社会中自主表达的主体,并由此可能发展为这个社会群体中自由思考、担当责任的积极平等而富于理性的参与者——这完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之精神。
两者比较,前者是长期流行的“接受本位”的母语教育的旧思维,其背后隐含的逻辑前提是,以往的社会文明和知识体系已经完美无缺,学习者就是有待“被塑造”的既有传统文化的接受者。而后者,则是前瞻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远景而必须重新确立的“表达本位”的母语教育新观念和新思维。表达“是人类文化的母亲”,是“语用”的目的指向和价值彰显;而自觉培育“表达力”则是母语教育的终极目的。唯有如此,母语教育才会获得促进学习者终生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从“表达为本”的语用命题出发,意味着母语教育要自觉借鉴国际语言课程的普遍教学形态,为学习者提供充分和自由的表达契机;以思维“留白”和时间“留白”为实施途径,为学习者留足内语用(即“思”)的思维空间和时间空白;通过以激励为主的积极评价来引导学习者表达能量的充分释放,从而走向“积极语用”新课堂这种语言教育的真境界。尊重表达天性、提供表达契机、释放表达欲望、养成表达习惯、炼就表达能力,最终使每一位学习者的表达力伴随生活阅历的丰富化、思维品质的深刻化而获得终生可持续发展,而个体母语的表达力将自然汇合并弘扬为中华民族强劲的文化创造力。
活力汉语实现“文化梦”
全球化时代的特征之一就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多元文化的深度博弈,而多元文化的博弈聚焦在各国、各民族以母语语用为表征的软实力竞争上。西方学界和政界已经意识到“核心英语”在多元文化博弈中的强劲辐射力和同化力,期望以充满强劲表达活力的这种“核心英语”,来承载英美普世文化价值并向全球各个角落展开深度的渗透。
当今世界,国际战略竞争更普遍、更广泛和更深入地表现在语用文化上,这是人类历史上一种空前剧烈的文化博弈现象。语言能力是各国必须培育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也是关系到本国未来命运和国际地位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战略资源之一。全球化时代语言在虚拟世界的“软实力”甚至超越“大棒或胡萝卜”在物理空间的“硬实力”,这给长期以来挤占了生存与发展空间的汉语提出了严峻的警示和清醒的启迪。
汉语弱,则国运衰;汉语强,则国运昌。今日汉语之命运,将深刻地预示着中国文化之未来与东方文明之走势。以汉语为母语的语文教育,当是奠定文化强国战略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而创新母语教育范式、打造活力汉语,则是培育文化软实力的一条根本的中国特色路径,也是在全球化深入推进的特殊背景下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必然逻辑选择。因此,学校教育应当高瞻远瞩地精心培育全体公民源自心灵、充满理性与激情的活力汉语,并以活力汉语来渐进性地涵养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中国梦当然是超越经济意义上的伟大时代的“文化梦”,而“文化梦”则很大程度上就是活力四射、青春灿烂的“汉语梦”。活力汉语是承纳中国精神、蓄养东方文明的普遍载体,是孵化中国梦想、催生中国未来的精神摇篮。作为新世纪中国文化的当然“名片”,活力汉语既能理性地叙述好“中国故事”和“中国梦想”,又能从言语形式上传播好铿锵悦耳、情趣横生的“中国声音”和“中国话语”。构建在“表达本位”教育基础上的活力汉语,将释放出全民族文化创造、思想解放的伟大力量,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并以此而积极地回应创造至上的热切呼唤。
一个国民生产总量“坐二望一”的经济大国,必然需要与之匹配的国际文化地位——汉语的兴盛将是不可逆转的历史逻辑。顺应这种历史趋势,弘扬“表达本位”的新理念,自觉实现从“被思考”、“被体验”和“被表达”的消极语用到源自心灵、主动表达和精彩创造的积极语用新范式的历史性蜕变,这是变革中的汉语文教育为实现中国“文化梦”可能做出的独特贡献。
甘肃轨道交通运输技工学校东校区是由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成立的甘肃省唯一一所以培养轨道交通运输专业技术人才为主要任务的全日制公办职业学校。学校共有三大类专业,机车车辆类、铁道运营类和轨道基础保障类。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华林路501号
联系电话:400-0931-658
网址:http://www.gs-yx.com/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实力 文化 甘肃轨道 技工学校 技术学校 职业技校 技校 甘肃技校 甘肃技工学校 甘肃职业技工学校 兰州技校 兰州技术学校 兰州职业技术学校 中等职业技校 甘肃中等职业技工学校 兰州中等职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