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2014年中国都市青少年发展报告》在上海师范大学发布,报告选取了北京、上海、广州等10个都市,以工作生活在这些都市的14-35周岁青少年为抽样总体。《报告》显示,在校青少年中,受教育程度越高,诚信观水平越低,半数青少年认为讲诚信会吃亏。 通常认为,受教育程度越高,品德修养就会越高尚,因为大家都惯性一样地认可教育首先是“育人”。但是,冷静下来梳理一下,似乎历史上、现实中,那些大奸大恶之徒,往往也都是受教育程度高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首先,社会对“不同阶层”人的道德行为期望值不一样。同样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一个明显看上去受教育程度不高甚至没有受过学校教育的人,和一个看上去受过较高程度教育的人相比,给人的印象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很容易原谅前者,而尤为鄙夷后者。 其次,“受教育程度”本身是一个概念化的标签,很多人一厢情愿地将其解读为在知识和修养上都受到了成正比的教育,实际上并非如此。受应试教育的熏陶濡染,很多时候,学校的教育偏向于知识教育,至于“德育为先”,更多是流于形式。 第三,教育,尤其是道德修养的教育,身教总是重于言传。于学校而言,应试教育一个最大的隐忧就是导致教育行为本身不诚信。例如,义务教育阶段几乎无法破解的“统考”,导致许多教师教学生作弊,学校领导也作弊——我是亲历过不少的。在社会和家庭中,不诚信的事件、行为屡见不鲜,学生濡染其中。指望靠学校老师在班会课、品德课上讲几个故事、提几点要求,就将美好的道德品质植入学生心头脑海,肯定是奢望。 现在,再来看看《报告》中指出的现象,就不足为怪了。当社会、学校、家庭甚至政府都只在口头上讲诚信,普遍缺乏诚信的契约意识,并且从大人到孩子都在生活中不断遭遇失信时,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诚信意识必然是呈下行走势的。但之所以会形成这种趋势,应该主要不是受教育程度影响,而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们与外界接触增多,感受到“不诚信”的机会增多所致。将接受学校教育时间的长短作为受教育程度高低的衡量标准,并得出受教育程度越高,诚信观水平越低的结论是不可靠的。 所以,要促进青少年树立健康积极的诚信观,首要要做的是为青少年营造一个人人讲诚信、诚信不吃亏的社会氛围。就像我们现在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践行”,而不是仅仅贴标语喊口号。 |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高低 程度 问题 甘肃轨道 技工学校 技术学校 职业技校 技校 甘肃技校 甘肃技工学校 甘肃职业技工学校 兰州技校 兰州技术学校 兰州职业技术学校 中等职业技校 甘肃中等职业技工学校 兰州中等职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