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行的首届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上,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发挥我国巨大人力优势,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之举。要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
之所以设立“职业教育活动周”,其目的很明确:要在全社会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实现新跨越。在这个倡导“中国制造”的时代,理应让职业教育成为“正宫娘娘”。
但是,职业教育表面的火热,依然难掩现实的伤痛。职业教育,在一些人眼里依然是不入流的教育。有多少商人的子女会选择职业教育?又有多少官员的子女会选择职业教育?愿意上
职业学校的,多是家庭困难的人员,多是学习成绩不好的人员。这需要我们反思的是:让职业教育成为主流教育,我们还缺少什么?
其一,缺少收入分配的温暖。收入不是检验人生成败的标准,但是收入绝对会是职业教育成败的一个标志。付出一样的劳动,付出一样的智慧,付出一样的心血,当技能工人的收入还不够某些人一顿饭菜消费的时候,职业教育也就没有了吸引力。劳动最伟大,我们就应该让辛勤劳动的技能工人也能有好的收入。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的那样,要不断增加一线劳动者的收入。这就需要重新审视收入分配制度,让技能工人也能有尊严地生活。
其二,缺少一样成才的美好。如果选择了职业教育,就意味着选择了工人的身份。在这个干部和工人身份很难互换的时代里,这无疑就是一块职业教育发展的绊脚石。我们应该建立新的制度,让建筑工人、装修工人、家政工人、技术工人,也能实现身份的转变。让他们也有一个通道,在想实现身份转变的时候,通过考试,通过应聘,也能成为国家公务人员。说白了,就是取消群体之间的身份界限。
其三,缺少社会环境的接纳。在社会上,一说起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人们就会觉得高大上,一说到
职业学校、专科学校,就认为是不起眼的穷屌丝。尊重知识是需要的,但不该轻视技能工人的劳动。当社会都在歧视技能工人的时候,谁还愿意去上职业学校?
职业教育,是创造劳动价值的教育。在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之际,在企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在拓展“中国制造”的时代里,我们需要正视
职业教育,因为职业教育搞好了,中国劳动力市场就会是一个健康的市场,换来的就会是经济的阔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