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海洋 绘
跟局长要专业素养太过奢侈
畜牧局长转任教育局长,哈尔滨市的这场“人事变动”迅速触痛了舆论的敏感神经。
诚然,我们期望教育局长能够“专业对口”,但仔细想想,教育局毕竟不是学校,依然属于政府管理机构。同样,教育局长也不是学校校长,更不是一线教师,其业务素养核心体现为行政管理能力。反观秦德亮的“出身”,他曾担任市长多年,其行政能力至少能够“过关”,而且身为市长也不可能对教育工作不闻不问。假如秦德亮热爱教育,而且具有良好的品行修养和是非标准,那基本上可以胜任教育局长的角色。
面对舆论对秦德亮业务资质的普遍批评,中共哈尔滨市委组织部于8月27日迅速出面回应称,秦德亮学过师范,当过教师,当市长期间领导过教育行政工作,而且符合干部任免的相关规定。组织部门的回应显然属于防守型的“过场话”,因为它未能准确地回答公众真正关心的问题——秦德亮是否具备教育局长的业务资质。
究竟什么是教育局长的业务资质,显然缺少一个既定的评判标准,一切争论更像是“隔山打牛”。反过来讲,不单单是教育局长,哪个部门的“一把手”不需要业务资质?显然,如果干部任命中能够最大限度地考虑官员的“专业对口”问题,那无疑是一种万幸。然而我们可能忽略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局长本质上还是政府官员,而官场逻辑的最大傲慢莫过于“重行政轻业务”。因此,跟教育局长要业务资质,虽然体现了人们对干部任命规范的美丽向往,但在顽固的体制面前却是奢侈的。
其实,畜牧局长转任教育局长之所以令公众“颇不宁静”,不能不提到两种业务存在的“感观”上的巨大冲击,而媒体敏锐地发现了这种“视觉冲突”,并熟练地将其转化为一种消费话语。设想一下,如果教育局长转任畜牧局长,或许不会激起什么舆论波澜,难道畜牧局长的专业门槛就很低吗?这不能不提到媒介话语骨子里的消费欲望。于是,“局长转任”更多地是作为一种舆论噱头出场,而“局长转任”问题被有意转化为管动物与管学生的类比问题。这虽然是公众有意制造的一种讽刺,但在现实逻辑上却是粗暴的,很容易限制并压制理性的生长空间。
当然,如果将“局长转任”的舆论升级问题完全归于媒体和公众的炒作,那完全是低估了舆论深处潜藏的浓浓情怀。公众在局长问题上之所以反应强烈,根本上还是源于社会心理深处对教育问题的深层忧虑。在这种集体焦虑中,秦德亮更像是一个被有意挪用的修辞符号,因为他“近乎完美”地激活并触怒了公众由来已久的教育不满。正因为人们的教育信心失陷了,所以才“忍不下去了”。之所以拿秦德亮出来“说事”,本质上体现了我们时代的亚文化抵抗智慧。
显然,公众的质疑多少有点“苛刻”,但总体上是善意的,而且更像是一种满怀理想主义的集体呐喊。因为人们真实地触摸到了教育的痛处,所以才由衷地期待一个更健康的教育肌体,这才在教育局长的人选问题上显得格外“挑剔”。如果有一天,教育事业越来越阳光,人们的教育信心无比强大,再面对“局长转任”这样的新闻,或许会平静许多。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