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 绘
近日,有媒体报道,北京特级教师锁定本地,外地引进特级教师拟取消认定。但这一设想也引发了争议:一方面,有人质疑此举会导致北京故步自封,有碍公平,甚至会使部分地区教育质量下滑;另一方面,部分本土特级教师认为“外来的和尚”待遇过高,对区内不公。而有人则叫好,认为此举可推动教育均衡。那么,如何看待这样的争议?
取消认定,让教育返璞归真
特级教师的这种“迁徙”现象的确人为地拉大了地区差异,与我们现在倡导的教育均衡优质发展背道而驰。
据报道,北京市“正研究取消对外引特级教师的认定”。这一政策如果实施,也就意味着未来被引进的外地特级教师,进驻北京后不再享受“特级”这一荣誉,相应地将不能享受北京市特级教师的相关待遇。如果想再次荣膺“特级”称号,则需要同其他优秀的高级教师一起重新比拼。笔者认为,这样的做法应该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众所周知,近年来全国各地大量特级教师流入北京,地方特级教师涌入省城,原本优势欠缺的地区进一步丧失尖端的优质教育资源,使得“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昙花一现。这抠除了教育发展凝聚核心的着力点,导致教育在低端水平徘徊。毋庸置疑,特级教师的这种“迁徙”现象的确人为地拉大了地区差异,与我们现在倡导的教育均衡优质发展背道而驰。因此,无论从制度上还是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角度,我们都要鼓励特级教师的“本土培养”和“服务本土”。北京作为首善之区海纳英才,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如果特级教师的重要来源依赖“拿来主义”,则是无论如何说不过去的。
此前外来引进的特级教师,在北京重新“认定”,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走形式,这就导致部分人可能不再进取。一般而言,特级教师都是非常优秀的,但是从优秀到卓越的确还很遥远。笔者在调研过程中,接触了很多特级教师。有些教师就明确表示“学历没有用”,对其提高考试成绩的诸多“法宝”洋洋自得,然而在北京的学校他们明显水土不服,学生学习动机不再像以前那么强烈,同事也不再对他那么崇拜,故步自封,此时“特级”只是曾经辉煌的一种追忆。有些进入北京后,不断学习甚至不耻下问,又认真研究北京学生的学习特点,以一种敬畏的心态来从事教育事业,经过三年的涅槃重生,达到了更高层次的“特级”。因此取消“认定”,有利于特级教师的深层甄别,对教师个人和学校教育都是大有裨益的。“特级”,不只是教学技巧的精湛,更是育人精神的升华,它指向形而上和形而下的道器融通。当下部分特级教师在对学生生存状态的关注、指引学生人生发展等方面,远远没有与“特级”相匹配。我们应淡化功利色彩,返璞归真,追求实实在在的那些“特级”。
从教育的实践来看,不同的地区教育发展水平不一致,对特级教师所提出的要求也不一致,这种不一致甚至是相矛盾的,在强调教学效率的地区,特级教师肯定是教学成就突出的教师。在教育更发达的地区,则对特级教师的科研能力和育人水平提出更多要求,这就意味着特级教师其实是一个区域性的荣誉。之所以大家热衷引进特级教师,其实更看重的是这个荣誉称号带给学校的各种非教育效应。
待遇是很重要的话题,毕竟物质条件是我们生存的基础。然而如果仅仅以优厚的利益,比如承诺解决住房、发放一次性补贴、解决子女入学等,来吸引特级教师,这是非常悲哀的,也是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对流出地而言,培养特级教师所付出的努力其实被变相廉价“买走了”,这对当地的教育生态也是一种破坏。因此,我们应该重在为特级教师的培养提供土壤,而后特级教师又反哺本土的教育发展,实现区域教育的个性优质发展。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