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毕业了,有人选择当废纸卖掉,也有人疯狂撕书,寻求解脱后的快感。呼吁毕业不撕书是善举,更多的毕业生理应响应。然而,当撕书已经成为一种毕业行为和现象时,我觉得这不是简单的社会现象而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现象。某搜索网站甚至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毕业撕书节”,列入词条,还这样解释:毕业撕书节,是临近高考时,学生自己组织扔卷子撕书的活动,学校认为这是学生在释放压力,“不鼓励”也“没有过多地制止”。
撕书这事儿不新鲜。近年来,多地出现高三学生撕书现象。只是撕书的原因有别。一是高三学生为了减压而撕书,二是为了表达意见而撕书。前者如2009年陕西汉中市汉台中学百名高考生在领到准考证后将课本、复习资料等撕毁的事,还有同一天河南省驻马店高级中学撕书事件。后者如2010年1月24 日,某县一流公立高中从高一到高二学生集体将自己花钱买的,被古代读书人视作生命的书本撕烂扔掉。究其原因,是学生不喜双休补课。他们高呼着:我们要休息,我们要自由,还我们的童真,还我们丰富的生活,我们不要这苍白的日子,我们不要这干瘪的岁月。
不论是减压说还是抗议说,都是对学生撕书现象的原因解释。但是问题在于,不论是减压还是抗议,学生为啥要撕书?难道没有别的方式?我们应当透过学生撕书现象分析其背后的教育环境和更深层次的心理原因。在现有的应试办学体制中,不仅学生有压力,教师和家长其实也有压力,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师和家长的压力不比学生小多少。那么老师和家长又该如何减压呢?是不是也有必要跟着学生一起撕书?当然不能。老师和家长毕竟是成年人,他们有能力自我疏导自己的压力,他们抗压的能力比学生强。
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减压的方式方法多样。一个人选择适当的方式方法确实可以释放压力,让心理回到正常状态。也许正因为如此,不少学校和教师才会认为学生这样做是为了减压,也不好过多干预。然而且慢,我不知道撕书的始作俑者,只是观察到撕书已经成为一些学校高三毕业生减压和抗议不公的一种行为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我们更应该探讨这样的问题:学生何以选择书或复习资料撕之?
其实,老师们心里清楚,撕书的学生中有平时成绩不好的也有好的,不管学生的学习成绩怎么样,他们都在经历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阶段的应试教育,因此,撕书不单单是减压,而主要是为了发泄某种积累已久的负面情绪。这种行为实际上反映了学生感受压力已久之后的迁怒心理。
迁怒心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冲不相干的弱小事物宣泄情绪。迁怒这种心理现象自古有之,要不孔子怎么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在平常生活中,普通人也会表现出迁怒心理,譬如有人心有怨气却不便直接发泄,就摔碟子掼碗,就打鸡骂狗。小孩子的头碰到小凳子上,就举手打小凳子。迁怒是人性中难以逃避的弱点,埋植在人的大脑里。
现代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迁怒暗示出的是一种心理防卫机制,其作用是以此调解和缓和自我与外界的某种冲突。防卫机制的分类比较复杂,从学生撕书表现看,我们可以把撕书看作攻击性防卫。正确运用攻击性防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某种不满情绪的滋扰。
我们知道,高三学生在学习的路上一直在为分数而奋斗,一切让学生感到轻松与舒畅的陶冶都让位给了做题与考试,学校生活变得如此单调和枯燥,一种厌恶这种生活的情绪岂能不生?因此,接着在校学习的行将结束,大家集体撕书以宣泄这种情绪,书本和复习资料距离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最近,继续保留的的价值最小,对使用者学生来说书本和资料作为升学的工具已经失去了继续存在的价值。因此,从直观的角度看,学生自然就会选择它们,用攻击性方式将它们毁灭。
所以,我认为,学生的撕书行为不是释放正能量,而其实是在发泄一种无可奈何的不满情绪,将这种负能量释放了,才好面对高考的那一张张试卷,做最后一搏。
学生心中积累的负面情绪应试教育和单一的考试制度给逼的,也是学校人文性关怀和心理教育缺乏催生的。现在,学生找到了宣泄负面情绪的方式——撕书,这应该引起社会尤其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对此必须加以研究才对,不能简单地认可或否定。
从大的教育环境方面说,解决应试教育问题和深化考试制度改革是根治学生学习压力的良方;从学校现实环境方面说,减负是最近的努力方向;从人文关怀和心理教育方面说,不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都有责任想办法关心每一个考生,理解每一个考生,尽最大努力宽其心、励其志,教育考生用平常心面对紧张的备考生活,也有必要帮助学生疏导情绪,通过有效、文明的方式宣泄,例如为学生设计和提供发泄情绪的实用工具,以替代那些书本,不要再让书本遭殃,进而响应今年毕业不撕书的呼吁,让书本循环利用,去需要的地方发挥余热。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