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父母皆祸害”昭示了什么:教育中育人隐退了
2010年炎热的夏天,比天气更热的是“父母皆祸害(Anti-Parents)”话题在网络、电视和报刊等媒体上被广泛热议。“8090后”的孩子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绪,在“父母皆祸害”网络讨论中抒发着自己的不满情绪。创建于2008年1月18日的“父母皆祸害”网络讨论小组,成员主要是“8090后”子女,他们在此倾诉或反思父母造成的情感或肉体上的伤害,而不是无理抱怨。小组成员多数在家庭生活中受到过不公正待遇,如直接肉体伤害,间接人格伤害(如父母间的矛盾、争吵、家庭暴力或对孩子不关注、冷漠造成伤害),更为严重的是父母试图控制子女的人生,以及猥亵子女、性别歧视等精神伤害。虽然,小组名字听起来相当大逆不道,但他们在创建宣言里强调:“反对不是目的,而是一种积极手段,为的是个人向社会化进一步发展,达到自身素质的完善。我们不是不尽孝道,我们只想生活得更好。在孝敬的前提下,抵御腐朽、无知、无理取闹父母的束缚和戕害。这一点需要技巧,我们共同探讨。”
在该小组讨论的首页上,《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这是这个世界上无数谎言中的N0.1》《教你如何同父母对峙》《他们将孩子当做一个“物”,而不是人》等被认为具有指导意义的文章,长期排在帖子的前几位。这是为什么?主要是由于“8090后”子女生活的时代已经完全改变,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不愿受父母左右。“祸害”一词看似尖锐,其实并非小组成员蓄意发泄,只是引用尼克?霍恩比的畅销书《自杀俱乐部》中少女杰丝的一句台词。该小组的“8090后”子女借“祸害”来形容父母以自己的时代特征留下来的印记教育子女,以自己的意志来规定子女的前途,令“8090后”子女产生非常无奈与反感情绪,只好聚集在“父母皆祸害”的讨论中寻求现实中得不到的满足。
我们省察今日我国现实家庭教育后发现:父母为了孩子上学时路上不受累,或车接车送或早起排队为孩子占公交车座位;为了孩子能在学校获得更多“机会”,通过各种手段让老师给孩子更多“照顾”;高考招生咨询会上,父母决定子女高考志愿填报等等,不一而足。总之,父母“包揽”了原本应由子女承担的责任:生活、求学,甚至职业的选择都由父母决定。这一切的一切,在全心全意“为了子女好”的父母看来,是自然而然理所当然的事。这些现象反映了家长经历了厮杀而上的奋斗历程,他们在无形中把自己的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认为取得成功的唯一道路就是在求学过程中变成最优秀的人。作家毕淑敏认为,人们对于成功的理解越来越功利,以至于成功的标准最终都可以简化成挣钱的多少。这是社会出了问题,而这个问题再折射到子女教育和后代发展上来,就变得非常畸形了。其根本原因是在“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理念下,异化为“高分数=学生优=前程好”,其结果却是教育的育人本质被分数所排斥,孩子从小就被剥夺了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机会,责任意识与担当能力自然也无从谈起了,必然导致孩子难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迎接富于挑战的多彩人生。
二、功利化教育能给人什么:教育中人被工具化了
北京市海淀区教科所所长吴颖慧的2010年的调查显示,北京地区93%的孩子都在上辅导班、培训班,最高的超过10个,最少的也有2-3个。而且,这些培训与辅导多与考试、升学、择校挂钩,给孩子带来了沉重负担。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说过,教育不仅仅是给孩子分数,而要为孩子的生命奠基。然而,当年我国取消小学升初中考试,让孩子的童年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氛围中,健康快乐地长大的减负行动却慢慢异化为“增负行动”。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培训班,让本该快乐地度过童年的孩子不再快乐,没有了法定的寒暑假,没有了悠闲的周末,甚至没有了正常休息的宁静夜晚,孩子在结束校内的课程和学习后,还要把业余时间统统奉送给奥数、华数、英语、各类乐器等等数不胜数的辅导班、培训班。
2009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张志勇在网上发表的《应试教育是“万恶之源”》一文中说:“教育界多年来流行这样一句话:经济发展要看GDP,教育发展要看升学率。由于急功近利的教育政绩观驱使,一些地方领导习惯于像抓GDP一样抓升学率,并以此作为考核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主要指标。”有网民在跟贴中说:“在今天以分数为本的学校里,家长、老师、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眼里只有分数。学生一进校门,就像上了紧张有序、少有喘息的流水线。竞争的压力,过早地填满了孩子的世界,哪里还有什么求知的趣味、学习的快乐、创造的欢欣?”也有校长在跟帖中无奈地说:“我也知道应试教育的做法损害学生全面发展,但观念改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个县的教育什么时候最受关注?就是高考成绩公布的时候,教育局长算了一遍又一遍,县委书记、县长在办公室等着,考好了皆大欢喜,考不好很难交代。这种教育的大环境不变,素质教育能成功吗?”我们到大学校园走一遭,映入眼帘的全是考试强行扭曲下的素质证书、获奖证书、英语证书、计算机证书。因为当下的大学里,学生关心的不是国家、社会、民族的前途,而是毕业后的工作、工资、住房、就业单位的好坏与否。显而易见,“唯分数论”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顽症。
教育对人的价值迷失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不得不问,也不能不思考。这种迷失的根源在那里?显然,不是学制问题,也不是课程设置问题,更不是教学问题,而是教育目的发生了偏差。近代以来,我国先后确立了“教育救国”、“教育强国”的使命,使得教育被指向一种急功近利的将人工具化的所谓人才培养活动,而忽视了教育应该是教人成人的人格养成活动。在这种教育理念之下,人被工具化了。当今的社会变成了一切以成功来衡量的社会,而这个成功已经简化到了“有权”“有钱”的地步。正因为这种扭曲的教育理念作祟,从小学到大学教育不断的制造多数失败者。这种把成功而不是把育人作为目的的教育是完全有悖人性的,是一种将人工具化的教育。
教育根本目的究竟是什么?是教人成人,还是教人成才?我想应该是成人,成为有健全思想健康体格的人。卢梭说:教育是培养“既能行动又有思想的人”。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鲁迅说:“教育是要立人。”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善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就是说,育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而不仅仅是成才!人是教育的出发点,教育应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彻底解放人性。教育应该是教人成人的活动,应该使人日益完善,使人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劳动,使人诗意地栖居、有尊严地活着……教育不仅仅是人们习以为常的成才教育,而是立人教育——让人成为人的教育!
三、教育对人的价值是什么?在于教人幸福地生活
在《守护孩子的幸福感》一书中,作者理查德?韦斯伯德通过深入的研究告诉我们:“我们完全有能力将孩子培养成情感丰富并负责任的人,培养成正直守诺的人……我们要让孩子成为能够敏感于他人痛苦的人,成为能够意识到自己对不同阶层、种族或背景的人均负有责任的人,成为愿意以某种方式对世界作出贡献的人——因为孩子肩负着将先辈们最高尚的道德原则传承下去的使命、肩负着保护子孙后代福祉的使命。”理查德?韦斯伯德的话,对我们的教育有很多的启发,人格成长贯穿人的一生,为了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教育的价值在于守护孩子的幸福感,让孩子成人比成才更为重要。
如果把价值归结为利益,又进而把利益作为思想的坐标,那就只能产生功利的价值观——以官职、金钱、称号等外在形式化的东西作为人的价值尺度,而不看重人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行、真才实学、精神境界。如果人在某一社会中普遍地陷入名缰利索,生命价值的平等和人格尊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维护,那么这个社会就“异化”了。这也是我们反对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作为人的生命之自觉形态的价值观,不仅能够引导人追求自身的利益,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更能够召唤人不断地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因此,现代价值观的价值,是一个包含伦理学、美学、宗教学、政治学所指涉的具体价值形态,首先指的是人们所希冀和追求的“好”生活,表征着人存在的目的性,经济学意义是第二位的。正是价值由现实趋向理想的向度,在人的观念世界耸立起一个与完满和终极的整体相关联的价值观,它既引领人前进又赋予其生活以意义。对于人来说,由于生命的有限性,人的生命意志都是不断地超越有限而追求无限存在的,集中表现为人对人格尊严、生命意义的追求。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对自我实现和对真善美等价值的高级需要与价值追求是人的健康生存不可或缺的“似本能”,一个“似本能”受到忽视的人会产生空虚、狂躁、无意义等“超越性病态”。可以这样说,离开价值就无法谈论人的特质这个话题,价值生活是人生活的实质,价值追求是人的本性,价值需求是人的生命本质所规定的。
教育应为提升人的生命价值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三个工匠与一个铁块”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铁块的最佳用途在不同的工匠面前是不同的。第一个工匠是没有雄心壮志提高技艺的铁匠,他认为,这个铁块本身不值一美元,其最佳用途只能制成马掌,他为此自鸣得意。他用“三脚猫”的技术把这块铁从一美元提高到了十美元。第二个工匠是有一点眼光的磨刀匠。他研究过很多锻冶的工序,于是铁被熔化,碳化成钢,尔后被取出来,经过锻冶,再加热到白热状态,然后投入到冷水中以增强韧度,最后压磨抛光。这样一块铁竟然制成了价值两千美元的刀片。这让那个铁匠惊讶万分!第三个工匠是目标更高手艺更精的钟表匠。他经受过顶尖级训练,结果制出了精细的钟表小发条,于是这块铁的价值达到了十万美元。或许,这块铁的价值在更高明的工匠手中还远不至这些!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这样的故事还很多:用同样的材料,一个人造了座宫殿,另一个人只搭了个茅舍;同样的一块粗糙的玉石,一个人雕琢出一个赏心悦目的美丽天使,另一个人却弄出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恐怖怪物……在教育中,怎样提高人这块生命之铁的价值,每个教育者负有重要的责任。
从教育对人的价值看,教育的全部活动就在于提高和增大人的价值,在于让人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在于唤起人创造价值的意识,在于引导人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为了让人健康地成长——成熟——成人——成才,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做一个大写的人,教育义不容辞的使命,就是让每一个人都能强烈地感受到学习的作用和生命的意义,并努力地实现人生的价值。鉴于此,教育要创设求真的智慧世界;建立向善的人际世界;塑造幽美的心灵世界。在求真、向善、幽美的真、善、美的世界中,引领人走向幸福的未来!如何实施教人幸福的教育呢?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第一,以学生为本,彻底改变现在教育以经营创收、以高楼大厦、以升学率等以学生以外的其他目标为本的现象,把学生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第二,以每一个学生为本,彻底改变现在教育“以少数优秀学生为本”的现象,实现教育理念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第三,以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幸福为本,彻底改变现在以升学为本的现象,建立起生活和教育紧密的联系,让教育来自生活,依据生活,为生活作准备。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1551-575 400-0931-658. 学校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龚家湾蒋家坪01号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