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6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3.7%的受访者感觉近年来学校教育对科学素质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49.9%的受访者认为当下青少年科学素质高,37.5%的受访者认为一般。为了提升科学素质教育效果,61.1%的受访者建议平衡教育资源,完善教学设备。 谈及科学素养教育,不免让笔者想到最近读的一本书——《智能时代:大数据与智能革命重新定义未来》。书中的某些观点,对当前我国的科学素养教育很有启发。 科学素养,应该包括思维方式、方法论以及科学实践。思维方式决定科学成就。现代科技是现代文明的基础。加强科学素养,既是对现代文明的融入,也是对未来社会的期待,因为科技在不断改变着我们生活的模样。 百年前,德先生、赛先生进入中国,旧科举废除,新科学开张,中国从此进入现代文明。当然,此前的洋务运动同样功不可没,但是甲午海战直接间接地触发和加剧了中国社会的大变革。从引进器物到引进制度、文明,变革思维方式,在此现代化的历程中,科学素养功不可没。 科学素养,一定依赖科学思维。我们今天谈到的科学思维,常常是指“基于逻辑推理的公理化系统”。在作者吴军看来,“欧洲之所以能够在科学上领先于世界其他地方,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从古希腊建立起的思辨的思想和逻辑的推理能力,依靠它们,可以从实践中总结出最基本的公理,然后通过因果逻辑构建起整个的科学大厦。”可见,“基于逻辑推理的公理化系统”影响了西方人整个的思维方法,也成为方法论的一部分。 牛顿用简单而优美的数学公式破解了自然之谜,打破了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恐惧和迷信,让人类摆脱了在大自然面前的被动状态,能够主动地应用科学技术把握未来。“世界变化的规律是确定的。可以被认知,并且可以用简单的公式或者语言描述。这些规律放之四海而皆准,可以应用到未知领域指导实践。”这便是机械思维的核心思想。 机械思维是过去两三个世纪人类总结出的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也是现代文明的基础。机械思维直接带来工业大发明的时代,造就了西方强大的机械文明——基于机械制造和发明应用的社会风尚。 反思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中的科学素养教育,科技知识教育做得比较好,比如基础教育中对数学教育的训练和重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正是自信一技在身,足以养身。 但是在科技实践和科技体验,尤其是机械及工具的运用方面欠缺较多。许多中学的通用技术课程虽然投入了较大的设备,但课程开设流于形式,为高考科目让路;学校周边的工厂、科研单位等科技教育资源还没有被很好地开发利用;学校的科技节常常与文化节合并,形式主义和内容浮泛,也影响了科学素养教育的质量。 同时,读书做官、轻视工农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也影响到科技实践和科技体验方面的素质培养。 因此,在科学素养的培养中,除了知识教育之外,也要重视技能的训练,这是走向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 甘肃轨道交通运输技工学校东校区共有三大类专业,机车车辆类、铁道运营类和轨道基础保障类。 |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