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内在品质和人格特点,是通过外在的行为习惯表现出来的。因此,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通过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来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发展(甘肃中专学校)。 近日,朋友圈里一篇“某名校校长致合唱团家长的一封信”火了。这篇文章提到,这所名校合唱团的孩子在国际大赛中夺得银杯,却不懂礼貌、不会主动帮助别人,在文明礼貌和礼仪上缺乏教育。文章引发了不少老师和家长的共鸣(铁路学校)。 这封信是这名校长在莫斯科转机时写给合唱团学生家长的,之所以能广泛传播,是因为它的内容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一方面,这些参赛学生的“名校”“好学生”身份与其行为存在着很大的反差,特别是这些孩子的才艺特长与专业的合唱团队相比都毫不逊色,却欠缺一些基本的素养,这的确应该引起父母与教师的反思。另一方面,这些小学生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并不是特例,而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在那些只追逐学习成绩和技艺才能的学校和家庭中可能更为严重,这才是需要我们真正警惕的。简而言之,重智轻德是当前教育的最大误区,是“好孩子”表现不佳的根本原因(甘肃高铁学校)。 “好孩子”的坏毛病得治。“好孩子”之所以不好,问题还是出在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观上,老师和家长看重什么,学生就朝着哪个方向努力。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好孩子”所谓的好表现是为了迎合中等职业学校老师、家长的期待,努力“做”出来的,而不良表现恐怕才是他们最自然最真实的表现。 在这篇文章流传之后,有人反思“好孩子”为何有这么多“坏毛病”,这个想法本身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何为“好孩子”?很多父母和老师在这一点上就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学习成绩好,才艺特长突出往往成为父母和老师衡量孩子是否优秀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在这种标准的要求下,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往往会存在急功近利、重智轻德的问题。 孩子的教育应该是综合的、平衡的教育,我们不仅要关注孩子的智力教育,更需要关注孩子的品德和人格教育,并且要把立德树人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但很多学校和家庭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不仅经常忽视孩子个人素质和道德修养的教育,甚至为了追求学习成绩做出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媒体曾报道,河南有一位父亲竟然雇人杀害女儿的好朋友,原因是这位父亲认为女儿的好朋友影响了自己女儿的学习成绩,在屡次告诫女儿远离朋友无效的情况下,想给她一点“教训”(西宁铁路学校)。 我们可以看到,如果父母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把教育功利化,忽视孩子的人格教育,其本身的教育措施和方法都会走偏,甚至走向极端,孩子的最终教育结果当然也是片面、失衡的。其实这种错误的教育倾向普遍存在,只不过这次连北京知名学校都出现这样的问题,更加让我们意识到问题的严峻性。 如何避免孩子出现这种教育失衡的现象?我认为家庭和学校应该确立教育的基本原则与目标,即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而具体途径应该从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入手。我曾经主持过全国教育科学十五、十一五课题,即关于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关系的研究,研究的最重要结论就是“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 比如针对孩子大声喧哗、插队等行为,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孩子遵守规则的社会性习惯来解决;针对孩子缺乏爱心、不肯帮助同学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其仁爱习惯来纠正等等。 所以,我认为这封信虽然是一名负责任的校长对自己学生行为的反思,却揭示了当前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方法,需要家庭和学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从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入手,努力促进孩子健康人格的健全与发展。如果不解决这一根本目标与核心原则问题,我们的教育危机将会愈演愈烈。 |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好孩子 甘肃 轨道 甘肃中专学校 铁路学校 甘肃高铁学校 中等职业学校 西宁铁路学校 甘肃铁路轨道学校 甘肃技校 高铁学校招生 铁路技校 兰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兰州技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