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与足球都需要平常心和大局观,教育更是如此。教育的平常心和大局观,主要体现在教育的目的和过程上。
中国经济学家茅于轼说:“思考教育的目的,事关我们下一代的成功与失败,他们将如何塑造我们这个世界。这绝不是小事。”英国数学家、哲学家怀特海认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强调了学生的情感性、主体性、差异性,因此“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也有类似的表述,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现儿童和帮助儿童发现自己”,“儿童的工作任务就是造就自己,过程就是目的”。
“过程就是目的”,可有的人不这样理解,在他们眼中,过程是过程,目的是目的,过程是为目的服务。小学语文课本上有一篇题目为《我要的是葫芦》的课文。文章讲述了一个人一心想要心爱的小葫芦长大,但他认为叶子上的蚜虫与葫芦毫无关联,毫不在乎。最终葫芦枯死了,他的愿望也落空了。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只要结果、不管过程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中较为普遍,比如当前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便是一种过程上的不作为。
与过程上的不作为相反的一种情况,是过程上的“太作为”,也就是功利心过重。一些“虎爸虎妈”便属于此类,他们认同“三天一顿打,准能上北大”;让孩子每个周末像赶场子一样上各种培训班、培养班;逼着孩子天天写作业到深夜,每次考试必须得第一……教育的功利心,在学校教育中也普遍存在:周末、寒暑假补课,提早上课、推迟放学,饭后以最短的时间到班级教室,体音美等“副科”让位于语数外;学生集合、打饭排队都要背英语单词;月考、周考环环相扣,以张榜的形式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和排名,或以网络的形式把分数发送给学生家长;等等。
无论是过程上的不作为,还是过程上的“太作为”,都不可取。过程上“太作为”,即便孩子将来获得所谓的成功,也得不偿失。因为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失去了本应有的天真和童心、快乐和幸福、闲暇和想象,无论是对于孩子的生命成长,还是对于民族的振兴强大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
如果说教育的平常心偏重于教育的过程,那么,教育的大局观则指向于培养的目标。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教育应该是培养合格的时代公民,使学生成为——自立的“自然人”,健康独立,富有情趣;自律的“社会人”,遵纪守法,合作互信;自主的“学习人”,崇尚科学,主动求知;自强的“成功人”,勇于创新,百折不挠。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内心丰盈、精神高尚,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
教育,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既需要一种工匠精神——精雕细刻,精益求精;更需要一种哲学情怀——比如平常心和大局观。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