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部地区,不仅有诗和远方,还有教学点。 面对12个教学点,新疆博乐市教育局局长王雪莉很纠结。在布局调整之中,是撤并,还是保留,从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到乡镇、村,当地群众,意见都很难统一。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教学点的“去”“留”之辩。 是“去”是“留”,谁说了算? 本就该撤消的教学点,“去”“留”为何也引发了争议? “根据规定,撤并3公里内的教学点,不应该有分歧。这个教学点与市优质学校第一小学相距不到2公里,但就是撤不掉。”日前,王雪莉有些郁闷地对中国教育报记者说。 博乐市青得里乡顾里木图二村教学点,只有69名学生,34名教师。该教学点负责人尼加提对记者说:“按照规定,这个教学点只能办1到3年级,4到5年级的学生,应到乡里的学校读书,但由于村民不同意,只得开办4到5年级的课程。”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个村离县城不到2公里,而且交通也很方便。为何村民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到城里的学校接受优质教育,而愿意守着这个教学点? 村民的看法也不一致,有人说,教学点办学条件相对较弱,师资力量也不高,撤并可以整合资源,让农牧民子女接受到优质教育;也有人说,教学点应该保留,跑到几公里外读书,孩子的安全谁来保障?接送孩子上下学,成了农牧民的一大负担。 虽然村民认为教学点的教学质量不差,但王雪莉并不这样看。“无论从哪个层面来看,教学点的教学质量和城里学校相比,也有较大差距。”王雪莉告诉记者,“这也是我们想撤并这个教学点的原因。如果能撤并这个教学点,69名学生就能进城读书,就能接受更好的教育。” 然而,绝大部分村民们的态度是:这个教学点不能撤,更愿意让孩子在家门口读书。面对村民们的意见,王雪莉虽然很纠结,但也没有更好的办法。“说服工作我们做了很多,也找了不少村民谈过,但村民们就是要坚持保留教学点,我们也不能强行推行撤并工作。”王雪莉说。 尼加提告诉记者,村里的群众认为,离开村子到外面上学,孩子路途上不安全,而且会增加家长的负担,更重要的是村民们认为,教学点的质量不差,所以宁愿让孩子在村里的教学点上学,“村民认为,家门口有个教学点,孩子上学更方便”。 在不少人眼里,教学点质量不高,教师队伍和教学水平都难以和城里学校相比。但博乐市乌图布拉格镇第三教学点负责人邱泽银并不这样认为。 邱泽银对记者说:“教学点质量不高这个说法不对,也不能这样说。我在这个教学点工作了几十年,我们的质量并不差,甚至比有些城里的学校还好。”此话一说完,站在旁边的王雪莉补充道:“教学点都认为自己的教学质量和城里学校比并不差,但实际上,差距还是存在的。” 邱泽银告诉记者,乌图布拉格镇第三教学点离镇中心学校有7公里,现在有教师13人,学生32人。过去,这个教学点最多时有200多人,现在不少村民富裕了,把家安在了城里,孩子也随父母进城读书了,学生有逐年减少的趋势。 “虽然只有32个学生,但我们教得很认真,我们想把这些孩子培养好。”邱泽银说,“村民不希望撤掉教学点,毕竟在家门口有个教学点,孩子上学方便,不用跑远路去读书。” 在青得里乡阿里翁拜新村教学点,记者看到,这里有5个年级,62名学生,26名教师。这个教学点离乡中心校仅3公里。教学点负责人木沙江告诉记者,这个教学点,过去是一所小学,随着生源的减少,到了2009年就变成了教学点,“虽然变成了教学点,但村民对这所学校的感情很深,再加上学校就在家门口,村民都不愿意教学点被撤并”。 新疆教科院副院长金勃然认为,从布局调整和提高教育质量来说,博乐市教育行政部门的想法和做法都有合理性,因为教学点周边3公里内就有小学可供家长选择。整合资源后,资金投入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学生也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而家长的想法也有一定道理,就近和方便是家长更看重的。 经过几番说服,几番争辩,几番努力,博乐市教育局最终作出了艰难选择。 “3公里内的教学点撤并问题,让我纠结了一段时间。”王雪莉说,“市委政府也高度重视教学点的建设问题,是撤是留,最后还是得听老百姓的想法,因为他们有他们的道理。” 在王雪莉看来,尽管在3公里以内,如果村民不同意撤并,那我们得尊重村民的意见,保留教学点。 那么,教学点“留”住之后,该如何让老百姓满意呢? 从教学点撤并的角度来看,博乐市教育部门,以及市委政府对村民的妥协,意味着教学点撤并工作的“失败”;但从村民的意愿来看,博乐市的做法则顺应了老百姓的需求。 保留教学点,对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来说,可以说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负担”。王雪莉告诉记者,既然要保留下来,那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把教学点建设得更好,更加规范,让老百姓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为此,博乐市决定加大对教学点的投入力度。 博乐市为邱泽银所在的教学点,投入200万元,新建12间教室,同时新建教师周转房12套,供教师使用。不仅如此,还按照自治区规定的教学点建设标准,配备各类设备。 除了硬件建设外,博乐市还在教师职称评聘上向教学点教师倾斜。“我们这个教学点,2015年市教育局给我们分配了3个副高职称指标,这对留住教师发挥重要作用。”邱泽银激动地对记者说。 乌图布拉格镇第八小学所属的一个教学点,获得了700万元的投入,新建了3500平方米的教学楼,还建设了一个800平方米的双语幼儿园。王雪莉告诉记者,市教育局将根据教学点的生源变化,把生源规模大的教学点,恢复为小学建制。 离县城学校仅有不到2公里的青得里乡顾里木图二村教学点,获得了100万元投入,用于建设新操场。另外,该市还投入了450万元用于设备购置、课桌椅更换、多媒体设备建设等。每个教学点不低于100万元的投入,让教学点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缺教师的教学点,教师也配齐了。城乡教师交流制度,让城里学校的优秀教师也能到教学点任教,先进的远程教育设备,让教学点学生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 “教学点越来越漂亮,教学质量也越来越高了,我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这真是太好了,感谢政府能替老百姓想,把教学点办学生得这么好。”村民阿不力孜对记者说。 采访中,金勃然告诉记者,如果仅仅把教学点保留下来,这是很难让农牧民满意的。把钱投入到教学点难以发挥资金的效益是错误看法,建好教学点对村民来说,是大事。 “去”和“留”,如何才能不成为“纠结点”? 在教学点的“去”“留”争辩中,博乐市向村民作出了“妥协”。那么,教学点的保留,是政府“输”了,还是村民“赢”了?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同博乐市一样,新疆各地在教学点的“去”“留”问题上,都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听听村民怎么说。是撤是留,都按照老百姓的想法办。 然而,除了博乐市的做法,在西部地区,教学点的“去”和“留”,如何才能不成为“纠结点”呢? 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马尔洋乡皮勒村采访,当地村民得知县里要恢复村里过去被撤销的教学点,村民高兴得像过节一样。 “没了教学点,孩子上学不那么方便了,有时候还担心孩子的安全。”牧民苏力·玛勒斯对记者说。 面对农牧民对教学点的需求,这几年来,新疆不断加强农牧区教学点布局调整,逐步恢复了部分教学点,并加大力度进行建设,确保办好教学点。 “恢复教学点,我们的20多个孩子上学就不用再跑那么远了。”苏力·玛勒斯说,“有教学点的时候,村里还能听到孩子的读书声,教学点撤了后,村子里一下子空落落的,不热闹了。” 皮勒村地处帕米尔高原昆仑山深处,离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县城180多公里。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个距离,在数字上看没多远,可是在昆仑山的山里,就显得很遥远了。 2008年,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县里推行集中办学,在这个过程中,皮勒村的教学点被撤销了。教学点撤销后,小学1到3年级的学生,在离村30公里的乡上学校读书,4到6年级的孩子,到县城寄宿制小学读书。 记者了解到,根据实际情况,新疆决定恢复已经造成学生失学、影响入学率或交通不便的边远农牧区的学校和教学点。在方便和满足学生就近入学需求的前提下合并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把确需保留的村小和教学点纳入学校基本建设规划。 新疆规定,凡是有“造成学生失学,影响入学率、巩固率;寄宿制学校食宿、安全条件不能保证;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又无法解决交通工具”等情形的,撤并的学校和教学点应予以恢复。 精河县托里乡永集湖小学六道桥教学点距离县城20多公里,四周沙包环绕,没有公路,环境恶劣。虽然学生人数不固定,老师也少,但为了不耽误孩子学习,教学点开设了从幼儿园至小学6年级7个班级,教学点严格按照标准安排各类课程。 农牧民表示,教学点解决了孩子就近入学的难题,也减轻了家长的负担。 中国教育报记者从自治区教育厅了解到,随着自治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的完成,同皮勒村一样,从2013年到2015年,新疆根据实际需要,恢复农村和牧区教学点近200个,这意味着更多的边远地区的农牧民孩子能够在家门口读书了。 教学点的“去”“留”之辩,按照村民的意愿来办,是不是意味着政府“输”了呢?自治区教育厅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事实上,村民让保留的教学点,往往都是为了保证孩子就近入学的需要,从这个角度看,政府和村民实现了“双赢”,没有输家。 |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教学点 农村甘肃轨道,甘肃北方扶贫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 技术学校 职业技校 甘肃技校 甘肃技工学校 甘肃职业技工学校 兰州技校 兰州技术学校 兰州职业技术学校 中等职业技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