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提升”与“更高质量”,乍一看,两者在措词上差别不大,但这两个“质量”之间有着很大的不同。向“更高质量”的教育迈进,我们必须在教育质量的层次上下功夫,树立正确的质量观。
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必须破除唯分数论的质量观,提升教育质量的层次,重建全面的、科学的、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的质量观。
对老百姓而言,判断一所学校好坏的标准很简单,就是看你的教育质量,就是看孩子的考试成绩。成绩高等于教学质量好,这不仅是老百姓的判断标准,也是官方评价的“潜规则”。在唯分数论的教育质量观之下,教育等于智育,质量等于分数,这不仅使教师累、学生苦,而且使教育之路越走越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更高质量”,绝不再仅是提高分数,而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层次。
这就要求我们除了重视智育,还要把我们过去轻视、忽视的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全面重视起来。
教育质量层次的提升,要求我们必须由过去拼时间、拼汗水的“高能耗”模式向低负担、高效率的绿色模式转变,由蛮干向巧干转变。
长期以来,我们盯着质量,为了提升考试分数,不计投入,不计代价,这种模式耗尽了师生的精力,却得不偿失(教师倦怠,学生厌学)。要质量,再像过去那样“蛮干”已经不行了,它不仅不能收获“更高的质量”,而且还会招致学生的反感。只有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真正做到低负担、高效率,“更高的质量”才有实现的可能。
教育质量层次的提升,要求我们必须摒弃短时、功利的质量观,建立长远发展的质量观。数学菲尔茨奖得主丘成桐教授曾说:“习题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考试,但不会做研究工作。”他们即便是进入了一流的大学,也难以成长为杰出人才。不得不检讨的是,我们当下的培养标准和手段,使得学生丧失了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只有建立可持续的、长远发展的质量观,培养大量人才尤其是大量杰出人才,才有可能,这也是“更高质量”的题中之义。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