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名誉院长鲁洁曾指出:“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体,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品德的培养应当遵循一种生活的逻辑,而不是一种纯学科的逻辑。”学校道德教育一旦切断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的道德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青少年人格培养必须植根于学生的生活土壤,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以学生的生活体验启迪、引导学生的道德生成和发展,达到生活中育人、教学中育人、活动中育人、文化中育人的目的,这是青少年人格培养的必由之路。
一是注重文化浸润,构筑学生人格培养的绿色家园。“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在某种意义上说,环境是影响人发展的最关键因素。青少年人格的培养,有赖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环境的重建。学校教育要注重理念文化、传统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为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打造绿色家园。尤其是传统文化,它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其内涵丰富,意境优美,语言精练,音韵和谐,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二是注重学科内生,畅通青少年人格培养的主渠道。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青少年人格培养的主渠道。2011年秋,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新课标强调“德育为先,学科渗透”。进入教材的课程资源承载着一定的思想、感情内涵,将国家课程转化成生本课程才能真正实现课程的价值。教师要切实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深入挖掘学科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内容,善于利用和创造一切教育场景,在学生的感动点、醒悟点、分歧点、困惑点、矛盾点等节点促成学生的道德生成,培养青少年健全的人格。
三是注重活动体验,开启青少年人格培养的智慧之门。学生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的养成,靠空洞的政治说教是不行的,必须依赖于学生主体的道德体验。实践活动是人的道德生成的源泉,也是培养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必由之路。学校可以开展系列化主题教育活动,如以“诚实、爱心”为主题抓好人际交往教育;以“习惯”为主题抓好良好习惯教育;以“理想、责任”为主题抓好学生人生责任与信念教育;以“自尊自信”为主题抓好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与创新人格的培养等。此外,还可以开展家校共育、走进社会、感悟自然等系列实践活动,注重将主题转换为任务,将任务转化为活动,将活动转化为体验,将体验转化为素质,将素质转化为人格。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