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对科技成果的评价体系比较普遍地采用简单化或学术化方式:不管学科和专业的差异,都采用简单的学术性指标进行评价和考核,因而表现出一种重学术轻应用现象。”全国人大代表、湘潭大学原校长罗和安昨天在人民网访谈时作上述表示。
罗和安表示,很多高校在绩效考核奖励、职称晋升等工作的评价指标中,科研项目指只有“省部级及以上”或“国家级”等政府(纵向)项目才算数,企业(横向)项目不算数;科研成果只有政府奖励(国家和省部级)和学术论文才算数,没有任何指标考察科研成果转化对企业和社会的贡献;尽管有些学校虽然考虑了发明专利,但仅仅是统计授权或申请的数量。
罗和安表示,在这种“简单化”评价机制的导向下,很多工科教师都想方设法争取纵向项目,想方设法发表论文,想方设法申请专利,而不愿意承接企业项目,更不愿意主动走出去与企业对接。有些高校为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也制定了很好的奖励政策,即将大部分的完成企业项目所剩余的经费和科技成果转化所获得的经费奖励给相关人员,但效果仍然不明显,这是因为承接企业项目和成果转化的“风险”往往很大——如果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合同上的金额再大也只是一张画饼,数年甚至十数年的艰苦努力都付诸东流了。
罗和安分析道,高校之所以比较普遍地采用这种简单化评价体系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有三个:1、观念问题,在高校工作的人以学者居多,往往认为企业项目或成果转化工作学术水平不高;2、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指标的刚性问题:政府项目和学术论文是经过专家评审的,有文件和刊物为证;企业项目没有经过专家评审,缺乏学术性和权威性,科技成果转化所取得的效益和水平往往只能由相关企业提供证明,或者由若干专家进行鉴定给出评价意见,都会认为所依据的数据来源的可信度和权威性不足;3、由于第二个原因,主管部门没有对高校进行实质性的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考核,从而也得不到社会评价机构(如各种高校排名榜)的认可,从而得不到高校管理层的重视。
如何“对症下药”?罗和安表示,最关键的是要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没有水分的、比较刚性的、有公信力的、大家认可的指标。建立了这种指标,高校的主管部门,自然就可以根据这些指标对高校进行考核。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