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报道可知,阳先生家境不算宽裕,在学校里省吃俭用,对于学习技能抱有非常高的期望值。正因如此,他对浪费学习时间“干杂活”特别反感,甚至对学校支付“勤工俭学”费用也比较排斥。我们很能理解他的心情。要知道,他参加技能培训不仅交了高价学费,而且还中断了打工,花了高成本准备学习技能却要帮学校“干杂活”,换了谁都无法心平气和。
然而,细读相关报道,我们却不难发现,事情的起因是这家职校的“搬家”,而非常态性的简单劳动输出。笔者无法得知该校是远距离搬迁,还是近距离挪移,但显然,学校为了完成搬家任务,想到了“近水楼台”地利用本校学生资源,这也正是饱受外界诟病的焦点。
抛开学校组织学生“干杂活”是否违规,学生有没有义务帮学校搬家这些暂且不论,但对于学校随意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进而变相降低教学成本,造成培训“缺斤短两”这类行为,笔者旗帜鲜明地反对;更反对学校强令学生无偿劳动,进而形成对学生劳动的剥削。但媒体的调查显示,学校不仅发了“勤工俭学”费,而且也相应调整了下午的上课时间,并未因为让学生“干杂活”而压缩课时。基于这一事实,我们更需讨论的或许应当是对于“干杂活”的认识。何谓“杂活”?在不同的语境下,内涵与外延都不尽相同。以最令阳先生不能忍受的“搞卫生、抬桌椅”为例,对一个只希望接受专业技能训练的成人学员来说,显然与“电工和焊工”没有半毛钱关系。但我们不难想象,这事要是放在普通中小学校,教师们组织起来肯定非常理直气壮,学生和家长也不会有什么意见,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综合素质教育的必要载体。然而,同样的事情放到急于花最短时间学最多技能的40岁的阳先生身上,却很容易受到社会质疑,值得我们深思。
笔者认为,技校作为一类短期技能培训学校,应当站在学员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尽量不让纯粹的任务性劳动占用学员宝贵的学习时间,即使不得已而为之,也应通过其他方式及时补课,并充分协商按劳付酬。但这一要求,不应影响我们对“干杂活”之于职业教育的看法。完全意义上的全日制职业教育,显然不是单纯的专业技能培训,是育人而不是“制器”,它不仅包括旨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值日、劳动等常规性“干杂活”教育,更应包括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跨专业学习和实习。如此看来,某职校组织学生将实训楼的风扇拆下来装到另外一栋楼上,不仅算不得“杂活”,反而“歪打正着”地成了“做中学”的一个典型实例,体现了现代学徒制教学的本质。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