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校企合作不仅是重要教学课程的必要内容,也是职教学生实际产业能力培养的必要环节,更是职业教育从质量上与产业发展紧密捆绑、协同促进、双赢互惠的必要形式。
那么,就中职、高职而言,校企合作的现状究竟如何呢?我们期待着怎样的校企合作机制?我们能够为机遇期的中国职业教育提供理想的校企合作大环境吗?
去年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这样明确的表述,让一度徘徊挣扎的职业院校倍感鼓舞。同时,“产教深度融合”的提法,再次为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提出更高要求和期盼。
校企合作,多方共赢的平台
“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强调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是必然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商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张大成认为,校企合作对职业院校起着内容的基础支撑和能力的实际提升两方面作用。他这样定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加强职业院校课程专业化、建设职教精品课程、加强专业实训内容、引进企业‘双师型’教师、熏陶企业文化、培养适销对路毕业生的最佳途径。”
上海交通运输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鲍贤俊认为,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必然的发展选择:“职业教育贯穿于劳动者整个职业生涯,以培养适应未来工作岗位变化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为己任,日益成为劳动者的需要,成为社会和行业企业的需要。这就要求广大职业院校积极促进校企紧密合作、深度合作,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适应行业企业转型发展以及劳动者的职业生涯发展。”
“企业毫无疑问需要高素质技能人才,也愿意提供合作平台,因为企业深深体会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浙江思珀整合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钟俊岭坦言:企业为院校提供的是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中,职业院校的学生可以实训、就业、甚至创业,让学生们来练练手、热热心,这对于企业成长和创新活力培养,实际上是有好处的。何乐而不为?
的确,离开了校企合作办学,职业教育更加势单力薄;职业院校培养不出高素质高技能的适需人才,企业将在低水平层次徘徊得更久。世界银行在2011年就指出:中国现在低技能工人的饱和与高技能工人的匮乏加大了中国企业提高产出质量、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的难度。
无疑,良好的校企合作为职业院校、企业、学生,乃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人口素质优化,构建了多方共赢的平台。
也正是因为这一基本定位。去年年初的国务院常务会在明确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几大措施中,提出了“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政策”等内容。
有心人不难看出:在中国职业教育蓄势待发的这个年度,中央政府对“校企合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从战略角度重新审视、深度挖潜、认真布局、具体落实。
一头热一头冷,校企合作难说满意
“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虽然有好的典型和范例,我们学院与合作企业也协作愉快,但目前的校企合作,还有很大空间、很大潜力可以挖掘。”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周鉴,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对于校企合作现状的思考:“普遍而言,国内职业教育面临着校企合作中‘学校热而企业冷’的情况。政策层面如果没有跟进约束性的法律法规,企业在多大程度上能主动、积极参与,让人担心。”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主任龙德毅等人在2013年底出版的研究中,对这个“一头热一头冷”的说法得到了印证:从研究样本企业和院校来看,企业对校企合作依赖性不高——大约67%的样本企业中每年新招聘员工来自职业院校的比例低于20%,大约60%的样本企业所委托职业院校培训的员工数量占全员的比例在5%以下;而90%的样本院校都采用校企合作的办学方式。
成都礼仪职中校长唐开平更一口气分析了造成“企业冷”的另外几条原因:国内企业缺乏长期培养企业人才的文化;对技术技能的要求不高;企业成本增加;好不容易培养的人才留不住;学生年龄过低,回报企业能力有限;职教院校周边的经济发展和企业能力不一;缺乏能够广泛推行的成功模式。
这样的分析,得到张大成的认同:从上海市中职校的校企结合工作来看,校企合作形式上轰轰烈烈,特别是重点专业、精品特色专业的校企结合,是建设的重中之重。但实际的合作难免良莠不齐——有的学校确实和企业合作得很好:企业教师进课堂授课,学生到对口企业实习;而有的学校却仅仅是签署几张协议,象征性地合作。一部分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仅仅是和自己那几家用人单位的合作,而并非着眼于改革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从全国的整体情况看,校企合作现状的确难以让人满意。
“深度融合”期待深度设计
难说满意,就得有一个趋向满意、实现满意的思路和方法。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周建松作了简单而又深刻的分析:“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产教深度融合’,这较之‘校企合作’的要求更加深入,类似的表述也让正在积极探索的职业院校找准了方向,坚定了信念。”
“深度融合”,的确是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对职业教育和行业企业的一个重要期待。
“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唇齿相依,形成校企双主体的职业教育机制。”鲍贤俊院长这样理解“深度融合”:“具体来讲就是‘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这四个方面。”
其实,职业院校所希望的就是:校企双方长期合作,扬长避短,共商人才培养机制,共建专业及课程体系,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合作办学;建设学校和企业两个课堂,让学生在学校里能感受到现代企业的氛围,在企业中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合作育人;学校推荐高素质学生到企业就业,企业帮助学校让更多学生成为合格员工——合作就业;学校为企业培养、培训人才,提供技术支持,企业帮助学校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合作发展,就是校企共赢。
而如何落实这样的“深度融合”?职业院校和企业普遍求助于顶层政策的“深度设计”。
“德国用法律形式规定了企业必须履行校企合作义务,否则,企业要支付相应数额款项给行业协会,由行业协会用于组织其他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周鉴以及很多职业院校负责人对这种约束条款很有认同感。
“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在相关政策方面给这些尽到社会责任的企业以扶持,也是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可以考虑的一个方向。”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书记吉文林建议。
“规范职教管理体制,加强行业组织协调作用,完善法规政策,院校面对产业需求办学,鼓励地方先行先试,降低企业参与成本,推动校内生产实训,这些都是应该尝试和好好研究的方向。”龙德毅等人在研究中指出了需要深度设计的诸多方面。
实际上,制度设计、政策引导、体制机制,一直是职业教育突破困局的基本诉求和出路。而这在国务院常务会议所提出的措施中也有体现——“强化政策支持和监管保障”。
而这短短一句话11个字,恰恰寄托了中国职业院校太多的希望。如何把这11个字,在不需要更多等待的时间刻度上,转化、细化、具化、深化为职业教育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依靠,正是其最深、最渴望的诉求。
甘肃轨道交通运输技工学校东校区共有三大类专业,机车车辆类、铁道运营类和轨道基础保障类。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华林路501号
联系电话:400-0931-658 网址:http://www.gs-yx.com/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校企合作,看上去很美? 甘肃轨道,甘肃北方扶贫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 技术学校 职业技校 甘肃技校 甘肃技工学校 甘肃职业技工学校 兰州技校 兰州技术学校 兰州职业技术学校 中等职业技校 甘肃中等职业技工学校 兰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兰州轨道交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