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日前推出的中国大学海外传播力排行榜,以112所“211工程大学”作为研究样本,选取了Google新闻搜索、维基百科英文词条等5个平台作为考察维度,计算评估出中国高校的海外传播力度。在不断加速国际化进程中,笔者以为,每所大学都该扪心自问,离国际知名究竟还有多远?而这恰恰就是这个排行榜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本以为在众多中国大学都把国际知名当成奋斗目标的今天,要不要重视海外传播力的话题是不辩自明的。发布会现场我在微信圈里发出“中国大学海外传播力任重道远”的感叹后,竟有一些同行评论说:还是练好内功最重要。重实干、轻传播,或许就是中国大学海外传播力还十分薄弱的原因之一。 实干和传播两者之间并不矛盾。特别是在品牌时代、媒介时代、传播时代里,没有必要的、有效的海外传播力,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就是一句空话。海外传播力对大学办学方方面面的影响越来越大,是不争的事实。 当然,仅凭高度重视和满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谁来传播、传播什么、怎么传播,都值得深入研究和努力探讨。传播者是传播重要的要素。中国大学的海外传播重任由谁来承担?在不少大学这个职责并没有明确。一些宣传部门不承担海外传播的职能,而国际交流合作部门也没担此重任。连个牵头单位都没有,海外传播显然难以落到实处。其实,海外传播更需要大格局。每个师生都应该成为所在大学的形象大使,出访时、接触外籍师生时,都应为扩大学校影响作出自己的努力。每个校友特别是海外校友,都应该成为母校的名片。 除了队伍之外,海外传播还难在水平、难在思维、难在传播是否符合海外受众接受习惯和口味。即便是语言过了关,话语体系不改变,传播方式不调整,把校报、新闻网上的东西照搬到对外的网站和社交媒体上去,传播效果也好不到哪儿去。人大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大学。问一外国留学生为何选择人大深造时,他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他看到资料说人大是一所“party University”,误以为是一所经常开party的大学。英文“党”和“聚会”是同一个词,使他产生了这样的误解。同样例子还有,一位清华留学生刚入校时,总爱打听有关青岛啤酒的事儿。原来是把“清华”和“青岛”搅和在一起了。 海外传播不应该成为中国大学的“短板”。校方要重视,师生要重视,主管部门也需要重视。一个好消息是,教育部有关部门要推动各校英文网站建设了。期待启动更多、更有效的工程来推动这项非常重要的事业。 |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大学 排行榜 甘肃轨道,甘肃北方扶贫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 技术学校 职业技校 甘肃技校 甘肃技工学校 甘肃职业技工学校 兰州技校 兰州技术学校 兰州职业技术学校 中等职业技校 甘肃中等职业技工学校 兰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兰州轨道交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