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轨道教育 31年
华山教育集团·北方技工

Integrated Education

步入轨道行列 彰显靓丽人生

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为何中国人能适应简单粗暴的教育

发布时间:2015-08-27 04:01:34

浏览量:

分享到:

为何中国人能适应简单粗暴的教育

BBC拍摄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国式课堂》最近陆续播出,随即引来热议。在纪录片里,5位经过层层选拔的中国老师,来到英国汉普郡的博航特中学,接管了由50名英国青少年组成的“中式实验班”,教授课程。

本以为异域的教师和学生之间会擦出教育的火花,结果在BBC全程记录教师教学过程的片子中,英国观众们看到了中国中学老师在英国授课时的各种龃龉不适和擦枪走火。比如说,英国中学课堂上学生要是对老师的讲授有不同意见,是可以当堂反驳的,这让深具“师道尊严”的“中国外教”们心里很不是滋味。此外,最让他们无法忍受的是英国学生毫无中式的课堂纪律,他们悲哀地发现英国课堂的常态是:上课讲话、烧水喝茶、不听老师讲课、肆意走动……

在中国老师眼里,这些以上都是英国学生令人难以忍受的“恶形恶状”,但在英国人眼里,这些却是他们日常教育的一部分,连那位上课烧水喝的学生家长也理直气壮为自己孩子说话:渴了要喝水是一种个人权利。这番申诉涉及了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在英国,课堂纪律无疑是需要遵守的,但并不是完全死板而无可逾越的,尤其是当他对于个人权利构成阻碍的时候。别忘了,英国可是人类历史上“个人主义”的重要发源地,集体并不天然地凌驾于个人之上。

 

而在中国的课堂上,尤其是中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一件事是确保学生对自己的完全服从,以及各种听话守纪律的训练。纪律无疑是进行授课教育的先决条件。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反驳老师,也会被认为是不遵守课堂纪律的行径。但为什么一定要维持一个对老师绝对服从的课堂气氛,木偶一般端坐听讲呢?有人认为这是因为中国崇尚集体主义文化,而集体制度的背后往往隐含着集权的影子。这种解释,倒是蛮符合英人对我们的晦暗想象。

但作为经受过中式中学教育和英式大学教育的亲历者,问题显然不是一个“集体主义”所能回答。中国中学课堂上对老师的绝对服从,对课堂纪律的严苛管理,以及填鸭式、高强度的应试教育,种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手法,其实都是源于四个字——市场竞争。

我记得,很小的时候,老师就给同学们灌输过一个观念:你考进普高的唯一目的是要考进大学,否则你就不要去读普高,直接上职高学手艺就得了。于是,有志气的小伙伴们经过层层考试选拔,好不容易进了重点高中,却猛然发现考大学的竞争激烈程度比考初中、高中要厉害得多。过度的竞争,似乎让一切变了味。

有人或许会拿出教育部的一个数据来反驳:1977年,中国高考录取了27万人,2014年高考录取了698万人。数字上看,录取人数几十年间增加几十倍,应该预示着竞争强度变小才对呀。其实不然。虽然录取人数变多,但是优质的教学资源这些年并没有什么格局上的明显变化。别看全国现在有达两千多所高校,但不少其实是由之前的什么二级学院“升级”而来,水分还是相当大的。实际上,优质的教育资源,依然和以前一样,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非常稀缺的资源。进一步说,优质的教育资源,其意义显然不止于教育本身,而是意味着将来更好的就业机会,更佳的人脉关系以及各种裙带利益。对此,家长、学生和老师都心知肚明。

资源少,竞争者众,社会福利保障小,这似乎成了谈论我国任何话题的大前提。它意味着在市场竞争中的每个人都会十分焦虑,力求避免成为竞争中被淘汰的失败者。因为在这个崇尚“成功”、金钱就是唯一的价值维度的国度,失败者付出的代价将是十分惨重、万劫不复的。等待失败者的,是被记忆抹去、被社会遗忘。这种如幽灵般徘徊的隐忧,时刻催促着疯狂学习的学生和老师。

在教育领域,高竞争强度、零和博弈的条件下,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都会主动选择将教育的过程利用到最大化,那就是用最短的时间,训练出考分最高的学生。我想,任何一个理性的人,不管他是中国人还是英国人,为了使得效率和利益最大化,都不会选择使用慢吞吞、效率低下的英式教育,而会选择最简单粗暴,能迅速达到特定目的的中式教育。长此以往,简单粗暴但实用的教育方法驱逐了看似完善却并无效率的教育方法,这便是教育领域的“格雷欣法则”。不遵守这些规则的老师,在中国是要被边缘化、受排挤的。读读当年阿城写的《孩子王》,你会惊人的发现,这么多年过去了,虽然办学的硬件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中国教育的某些基本事实是没有丝毫改变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包括,教师不能坏了“规矩”。

当然,如此的“教育”算不算一种真正的教育,此处就暂不讨论了。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各行各业竞争强度近乎变态的国度,要获得一个岗位、一个名额,你需要击败不计其数的竞争对手,所以社会上鸡血励志文化能在我国如此蔚为流行,所以学校里做得最多的不是培养所谓的综合素质,而是像马戏团训练动物一样玩命训练考试做题的能力。对一些英国孩子来说,中式教育一天稀松平常的12个小时课程强度已经到了无法接受的地步,有论者斥之为“娇气”。但如果不去亲身经历,英国学生想破脑子也没法理解中国的高考选拔制度和英国的差别有多大,亦是无法理解考不上大学对于一个中国学生意味着什么。

 

 

 

 

这是纪录片里故意漏掉、没有提及的两国社会差异。

有一位“中式实验班”的中国老师接受采访说:“我相信这些英国孩子,如果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下,学习会比中国孩子还要努力。”这番话说明他还是懂得一些教育的本质的。不是说中式的教学方法多么高明,只有中国老师才能让学生听话,守纪律,考出高分,其实这种反复做题反复练习外加考试排名的教育方法谁都能想得到。说穿了,中国的学生学习优良和这套教学法没有半毛钱关系,而纯粹是因为我们太明白进学校的目的了——为了竞争,击垮对手,赢得大奖。即使没有这些老师的教学,在严苛的竞争环境下,中国学生的勤奋程度也会远高过英国学生。这部貌似公允的片子撇开社会情况来单纯考察所谓的“中式教育”,根本就是缘木求鱼。

麦克法兰在《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里提过一个论点。他说,英国发达的商业文明,催生了个人主义,这种个人主义强调了个人作为财产所有者的独立身份、个人的思想、能力以及个人通过劳动而获致的一切。个人的独立身份便赋予个人以自由、独立平等的价值观,由此也培养出了一部分自由散漫的性格。而这种独立性,是崇尚集体宗族主义、崇尚老黄牛耕田精神的农业社会所不可能具备的。

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在我看来就是中英教育区别的根源:一个是商业时代的教育方式,一个是农业时代的教育方式。前者更细腻,讲求培养综合素质与创造性;后者简单粗暴,采取了魔鬼式的训练法,把具体鲜活的人异化为一串冷冰冰的分数。不要去比较二者的优劣,根本没有优劣可言。不同社会、不同环境下的客观产物而已,正如一个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民实在是没有什么理由去接受无谓的素质教育。夏虫不可以语冰,焦大审不了林妹妹的美,如是而已。

末了,我认为最为神奇的一点是,费尽口舌讨论了半天,而实际上目前你根本无法通过国内正规网络渠道观看这部纪录片的视频,这使得我们的所有讨论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一种带着主观情绪、一厢情愿的自说自话,犹如一个对世界怀有敌意的资深妄想症患者。这种哭笑不得的现状,我认为十分具有反讽的喜剧效果,恰似我国的奇葩教育。

 

 

甘肃轨道交通运输技工学校东校区共有三大类专业,机车车辆类、铁道运营类和轨道基础保障类。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华林路501号
联系电话:400-0931-658 网址:http://www.gs-yx.com/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人 甘肃轨道,甘肃北方扶贫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 技术学校 职业技校 甘肃技校 甘肃技工学校 甘肃职业技工学校 兰州技校 兰州技术学校 兰州职业技术学校 中等职业技校 甘肃中等职业技工学校 兰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精彩专题 MORE >
升学渠道 初中生学什么专业好 男生学什么专业好?

报告称毕业生薪资与父亲职业有关 公务员最高

63.4%受访者称身边有帮孩子做暑假作业的家长

微信咨询
在线咨询
免费回电
返回顶部
新浪微博 QQ空间 官方媒体咨询详情
甘肃北方技工学校 - 在线老师 亲是想了解哪个专业呢?发些专业明细给您参考一下哦~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