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问题应该在教育中解决,社会的问题应在社会中解决,不能搞混了,否则再好的方案也形同缘木求鱼、抱薪救火。
媒体报道,有研究机构的博士后到中国西部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进行田野调查,为期近三个月,所见所闻让他很不适应:乡间少年瞧不起底层学校的教师,称他们为“这个社会里被淘汰下来的‘产品’”,认为他们“在社会上也没什么尊严,所以就只有在我们面前装装权威耍耍威风而已”。文章发表后,照例引起舆论忧思,乡村学生怎么啦?乡村教育怎么啦?教育在乡村的教化功能怎么啦?
近年来,屡有博学之士到乡村,把见闻传回“文明社会”,引起轩然大波的事情发生。听多了,有些弄不明白,到底是乡村有问题,还是到乡下的学者有问题?
报道讲的其实只是一所普通学校,里面的有些孩子纯粹属于无心恋学,熬完年头,身量长足了,毕业时间也到了,可以干活了。如此稳定的预期下,学生对课堂上教的科目毫无兴趣,一天天的教学对他们的人生也没有吸引力:他们会用到那几个发音不准的英文单词吗?这样的学校和学生不仅乡村有,城市里也有,博士后们到大城市的薄弱学校里去蹲三个月,肯定也能发现学生的调皮和教师的“没有尊严”,这一切无关城乡,也不涉及教化,只是生活的现实。
“应试教育”被人们所诟病,说明这种教育既同学生的人生没有关系,也同社会教化没有关系,只是提供给一部分适应这种教育模式的学生继续深造,进而实现社会流动的机会。由于竞争激烈,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不断有学生被淘汰,更悬乎的是处于被淘汰边缘的学生,按照此种模式成功的可能性不大,却不能干脆中止学习,进入社会,自己养活自己。报道中所描述的学生大多属于这一类型。
学生已没有“恋战”之意,但家庭、学校和社会仍然坚持要他们完成学业,“我不要学”与“你必须学”的两相对立,让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在心有不甘但无力反抗的状况下,或者消极对抗或者主动挑衅,来释放青春被囚禁的骚动和自由被束缚的抗争。
明白了“应试教育”的功能和这种功能在普通学校学生身上的失效,人们就会心平气和地看待令博士后惊骇不已的种种现象:需要改变的不是乡村教师的地位低下,而是只注重应试的教育本来就不该强加于在竞争性考试中没有获胜可能的学生。如果要谈教化,先让教育恢复教化的功能,否则本来就不具有的教化功能,怎么加强之?
说到这里,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画面,在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一位音乐教师虽然无法为这群问题学生中的大多数人打造“锦绣前程”,但至少让学生在音乐熏陶中度过了几年有意义的在校生活,对此学生是感激的。如果我们允许“薄弱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同样可以自作主张,让学生过得有意义,在符合法律和道德要求的前提下,开心地成长,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会这么紧张吗?关系正常了,学生还会如此鄙视教师吗?还会用刺激教师自尊心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吗?
教育的根本和首要目的是促进受教育者的人格成长,能够成才虽然重要,但不应该被置于压倒性的地位,因为人类的成功中,除了学习和努力,天才也很重要,爱因斯坦、乔布斯、马云都不是学校有意培养的结果。硬要学校去做做不到的事情,硬要学生听从学校安排去做做不成的事情,不造成学生和学校的直接对立乃至冲突,才叫怪了。教师在学生眼里的没有尊严,其实只是这场冲突的派生结果:因为教师还能压制和强迫学生,所以学生才需要以鄙视来反抗这种压制和强迫。
所以,要么让学生接受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要么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是否接受资源配置不均衡且对他们成长没有多大意义的教育,否则要学生不做出反抗包括鄙视教师的行为,恐怕很难实现。教育的问题应该在教育中解决,社会的问题应在社会中解决,搞混了,再好的方案也形同缘木求鱼、抱薪救火。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不单 老师 学生 甘肃轨道,甘肃北方扶贫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 技术学校 职业技校 甘肃技校 甘肃技工学校 甘肃职业技工学校 兰州技校 兰州技术学校 兰州职业技术学校 中等职业技校 甘肃中等职业技工学校 兰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