崭新大气的校舍、齐全先进的教学设备、风景如画的校园环境,当然,还有学生欢快的歌声、灿烂的笑容。在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江苏,这样的场景在城乡各级各类学校中随处可见。
6月5日,江苏省100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督导认定,成为全国第一个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督导认定的省,肇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由此诞生新的里程碑。
“高举教育现代化旗帜,坚持以教育现代化统领教育改革,以教育改革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是江苏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说,20余年的推进历程,江苏始终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谋划和推进教育现代化。
一流的经济须有一流的教育支撑
江苏是全国最早提出教育现代化的省份。上世纪90年代,江苏确立科教兴省战略,率先提出“一流的经济必须用一流的教育来支撑”的口号。1993年,原江苏省教委印发《关于在苏南地区组织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试点的意见》,提出要以学校和乡镇为重点,试点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由此拉开了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序幕。次年,苏南和沿长江两岸7个省辖市的22个县(区)、市涌现出76个试点乡镇、600多所试点学校。在此基础上,原省教委启动教育现代化学校、教育现代化幼儿园以及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示范乡镇的评估,掀起了江苏教育现代化发展史上的第一波高潮。
1996年,在全国率先实现“两基”目标后,江苏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到2010年,要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1999年,省政府发布《江苏省实施教育现代化纲要》,提出“通过实现教育思想、教育发展水平、教学体系、教育技术装备、师资队伍和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现代化,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系”,要“赶上中等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在《实施纲要》的指引下,江苏着力夯实教育现代化基础,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大力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加快发展高中教育,快速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为教育现代化建设由以乡镇和学校为单位推进转为以县(市、区)为单位整体推进奠定了基础。
江苏教育现代化的浪潮,一波接着一波,一浪高过一浪。2005年省委、省政府召开新世纪第一次全省教育工作会议,颁布《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了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新的战略目标。2007年5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苏省县(市、区)教育基本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这就是指引江苏教育现代化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省标十六条”:将教育现代化创建从学校、乡镇层面扩展到县域层面。
到了2010年,江苏教育现代化进入全面提升阶段。这一阶段建设重点由县域拓展到各省辖市与全省。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新世纪第二次全省教育工作会议,颁布《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指标体系。
与上一轮区域教育基本现代化建设不同的是,新时期教育现代化建设更加强调整体性、协调性和系统性,不仅对县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提出具体要求,而且对省、市两级如何推进并指导下一级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提出明确意见。2013年至2014年,盐城、淮安、连云港、徐州、宿迁、泰州、南通、扬州等省辖市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先后召开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推进会。2014年3月31日,在泰州市教育现代化建设推进会上,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和泰州市市长卢志鹏现场签订了《江苏省教育厅与泰州市政府共同推进泰州教育改革发展合作协议》。
2013年,江苏省政府与教育部签署了共建国家教育现代化(江苏)试验区的协议,印发《关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明确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启动新一轮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监测评估。
在这一阶段,江苏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三个优先”,即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财政投入优先保障教育,资源配置优先满足教育,把教育发展作为政府最重要的民生实事之一,启动了包括终身教育体系在内的保障和改善民生“六大体系”建设,正式发布《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十二五”以来,全省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年均增长15.4%。
建立并完善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
“现有学校要一一对照标准,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强学校软硬件的达标建设,严格按序时进度建成标准学校。力争到2016年,全省70%以上学校达到江苏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日前,《江苏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试行)》正式公布,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朱卫国在新闻发布会上表态说。
根据这一标准,今后江苏义务教育学校将实行标准班额办学,小学班额不超过45人,初中班额不超过50人,一些热门学校班级“人满为患”的情况将成为历史。
一直以来,江苏省立足省情,着眼全国,根据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和不同区域的发展实际制定“江苏标准”,以此引领教育改革发展。从全国范围来看,江苏是首个颁布实施省级层面教育现代化建设指标体系的省份。
围绕“到201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江苏省教委早在1996年就正式印发了《江苏省乡镇教育、中小学和幼儿园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标准(试行)》,为教育现代化的实施提供参照标准和依据。
到2007年,江苏出台的“省标十六条”,在教育普及率、素质教育、教育经费财政保障、教师队伍专业化、教育技术信息化、义务教育均衡化、办学行为规范化、安全保障制度化等方面都进行了细化并明确了可衡量的标准。其中,江苏明确提出到2010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9%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5%以上;高等教育入学率50%以上……全省各地围绕16条指标,加强组织领导,注重统筹兼顾,制订建设规划,调整结构布局,增加教育投入,教育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苏南、苏中和苏北部分地区通过省区域教育基本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
到2010年,站在新的起点上,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新世纪的第二次教育工作会议,颁布《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更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指标。《纲要》明确,适应江苏“两个率先”(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部署,到2015年教育发展规模、教育质量、教育投入、教育贡献度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率先建成教育强省;到2020年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省。2013年,江苏省政府颁布了《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通过8项46个指标对教育普及度、公平度、开放度等进行量化评估。
除研制发布教育现代化建设指标外,江苏还出台了义务教育现代化办学标准、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考核标准、公办幼儿园机构编制标准、各类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等一系列标准,涵盖了教育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做到有章可循。对照标准,实现“校校达标”,成为江苏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常用做法。进入新世纪以来,省财政累计投入140多亿元,先后组织实施了系列办学条件改善工程,大大缩小了城乡、区域及校际之间的办学条件差距,为江苏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落实到基层,各县(市、区)对照办学标准制定改进规划,采取挂图作战、倒排整改进度、问题解决才销号等措施,补齐制约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短板。镇江市润州区结合南徐新城建设规划,5年新增中小学配套用地300多亩,新建校舍面积超过原有面积一倍多;阜宁县着力提高村完小建设标准,投入800多万元改善50多所村完小和教学点办学条件,使公办学校的校舍、场地、设施装备和师资队伍、学校管理、教育质量得到加强和改善;扬州市广陵区累计投入1.5亿元,为基层学校集中配备教育现代化技术装备……
2014年1月,江苏在全省范围内正式启动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评估工作,建立了省、市、县(市、区)三级监测体系,成为首个在全省范围开展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评估的省份。
每年,江苏都会对上一年度的监测结果进行审核和统计分析,对标准的落实情况“回头看”,确保如期实现更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建设目标。“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这对推进教育现代化至关重要。”沈健表示,通过标准引领与评估,江苏教育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取得了重要进展。
以改革为动力推进教育现代化
今年3月,南京理工大学贺安之教授研发的平面CT仪技术,获得某公司首期100万元的孵化资金。这一他耗时几十年攻克的先进技术,曾面临找不到“婆家”的尴尬境地。通过该校“网上专利超市”发布信息,很快就被一家公司相中。
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是不少高校的“软肋”。去年暑假,南理工在国内高校中首创“网上专利超市”,引入专利经纪人,通过网上样品展示、APP定点推送等,为该校科研成果转化做“红娘”。
这是江苏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改革为动力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缩影。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动态、渐进的过程,改革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强大动力。沈健说,目前,江苏以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等为契机,以24个国家教改试点项目为抓手,着力推进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取得了重要进展。
2010年,江苏成为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此后,江苏以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推进协同创新、引导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等为突破口深化高教综合改革,为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注入强大动力。在2013年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关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中,“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与内涵提升工程”被列为江苏教育现代化“2020”目标的重点任务。
2012年启动的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工作结出累累硕果,2013年、2014年分两批共立项建设59个、培育建设12个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同时立项建设5个高职院校工程技术中心。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一批地方本科院校调整定位,打造优势,金陵科技学院紧贴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开设了“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城乡规划”等一系列专业,常熟理工学院创办了电梯工程学院等多个与地方无缝对接、具有鲜明特色的“行业学院”……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011年5月,江苏省正式启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2012年,开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设计中职与高职“3+3”、中职与应用型本科“3+4”、高职与应用型本科“3+2”、五年制高职与应用型本科“5+2”等分段培养模式;2014年,颁发《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2020年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近年来,江苏不断加快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较好地满足了经济转型升级、结构调整、提质增效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据统计,2008年至2014年,江苏省中、高职就业率连续7年保持在95%以上,为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410余万技术技能型人才。
此外,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推动下,教育发展方式逐步转变,除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的质量也有了明显提升。学前教育更加优质普惠,农村学前教育有了飞跃式的发展,目前江苏省、市优质园比例超过60%,在省、市优质园就读幼儿比例超过75%;全省100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认定;普通高中教育通过实施高中质量建设和特色建设工程,有力促进了高中形成自身文化和教学特色,基本实现了特色多样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只有提升人力资源整体素质、把‘人口红利’变为‘人才红利’,才能从根本上打造经济升级版。”江苏省副省长曹卫星说。
让每个人都能通过教育受益
杨子航是溧阳市戴埠中心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和妈妈原在浙江省桐乡市生活,由于年龄和户籍等特殊原因,杨子航到了入学年龄却没能在桐乡上学。2014年,他跟随妈妈来到溧阳市戴埠镇。在当地教育部门的关心和帮助下,戴埠中心小学接纳了杨子航,并给了他特别的关爱。“真没想到,不多花一分钱就可以让外地孩子在江苏享受到好的教育。”杨子航的妈妈激动地说。
教育公平既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江苏教育的现代化,让“流动花朵”在教育资源上享受到“同城待遇”,始终是江苏教育人不懈追求的目标。
近年来,江苏积极探索建立以居住地学龄人口为基准的义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管理机制,积极解决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无论是留守儿童,还是残疾儿童、困难家庭子女这样的特殊群体,都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
针对公办学校存量不足的状况,各地特别是苏南地区采用多渠道筹资等办法,建起一批外来工子弟学校。目前,全省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约110万人,入学率达99%以上,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达87%。
从2008年起,江苏大力推进“农村留守少年儿童食宿条件改善工程”,共投入6.1亿元,为近20万名留守儿童新建和改建食堂、宿舍共64万平方米。在苏北各地,当地党委政府对于留守儿童的关注度更是在不断加强,大部分县(市、区)公办学校为留守儿童建立健康档案,保障留守儿童学习有教、生活有保、心理有慰。
“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一踏进仪征市新集初级中学的校门,记者就被这字正腔圆的京剧唱腔所吸引,走近一瞧,原来是该校“新菊京剧少年学社”的小演员们正在练唱。新集初中有留守学生242人,占学生总数的38%。近年来,该校大力实施“体艺2+1”项目,丰富留守学生生活,摸索出了一条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的有效路径,让留守孩子的世界春暖花开。
如今,努力使教育现代化建设成果惠及每一个乡村、每一所学校、每一名学生已成为江苏教育人的共识。
南通在中心城区跨区域、跨体制实施“集团化办学、共同体建设及结对共建”,使原本集中在1平方公里的优质教育资源,一下子放大到了100平方公里,有效缓解了择校热。南京力推“名校放大计划”,2014年全市新增托管学校32所,新开办名校分校20所,名校兼并弱校9所,一大批新校、弱校“快速成名”,满足了周边居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
“促进公平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把促进公平作为基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每一个人都能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和完善自我。”沈健说。(记者 陈志伟 赵建春 缪志聪 沈大雷)
甘肃轨道交通运输技工学校东校区是由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成立的甘肃省唯一一所以培养轨道交通运输专业技术人才为主要任务的全日制公办职业学校。学校共有三大类专业,机车车辆类、铁道运营类和轨道基础保障类。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江苏 样本 世纪 甘肃轨道 技工学校 技术学校 职业技校 技校 甘肃技校 甘肃技工学校 甘肃职业技工学校 兰州技校 兰州技术学校 兰州职业技术学校 中等职业技校 甘肃中等职业技工学校 兰州中等职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