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隐晦的说,时下各地政府扶贫很多陷入了“搞啥亏啥”的尴尬境地。而且必须承认的是,之所以地方政府扶贫陷入今天之怪圈,的确是与地方政府或扶贫部门产业培育只重视生产环节,但对产品深加工、营销、市场信息预警等产业链建设“缺课”严重等有着直接的关系。
问题是,地方政府或扶贫部门之所以这样,除了主观上的“扶贫路线图”不完善、思虑不周、行动不力外,更重要的是,作为地方尤其是基层的地方政府或扶贫部门,面对市场经济,即便是思想上对扶贫很重视、“扶贫路线图”思虑也很周全,但能力所限,可能也根本无能为力。
以西部某地政府扶持贫困户养兔为例,养兔产业之所以前期红火但后期却迅速萎缩,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前期主要由于养兔刚开始,当地本身内部的种兔、仔兔的需求量就很大,这与完全市场下的供需和红火没有多少关系。或者说,即便前期的养兔产业红火是市场力量的体现,但也是不长久不健康的,是当地政府由于扶贫养兔产业生造出来的当地内部畸形短期需求。
达到一定规模后,内部需求枯竭需要发挥真正全国或更大范围市场力量时,这已经超出了地方政府的能力所限,比如需要产品深加工、营销、市场信息预警等。一方面,就现实来讲,地方政府或许根本没有足够的财力、精力、能力等来解决这些问题;另一方面,就本质来说,这些都是市场调节的范畴,也不符合政府作为的要义。
换句话说,一些地方政府扶贫创造的所谓当地的一些短期红火产业,从一开始就没有按市场规律办事,而是反市场行事,最终被市场所惩罚。这个问题折射的就是一些地方政府的扶贫,不是对贫困户按市场规则进行“顺势扶贫”(精细式扶贫),而是政府自己事先设置项目硬性“强制扶贫”(粗糙式扶贫),造成的结果就是项目一哄而上,之后不符合市场供求一哄而散,这根本上是一种期望短期内有显性扶贫效果的畸形政绩观所致,是违背市场规律的必然结果。
而另一面,纵观现实,一些不完全靠政府引导,但顺应市场需求自主搞起来的个性致富项目,却能长久和健康发展,即便有些时候也可能不成功,但总体来说,却一般不会像政府指定的集中扶贫项目那样昙花一现。
市场有市场的规矩,扶贫要有扶贫的道道。面对政府扶贫“搞啥亏啥”的尴尬,以及一些困难群众都不敢参与的扶贫困境,地方政府及扶贫部门,是到了适时改变“粗糙式扶贫”,进行“精准式扶贫”的时候了。即政府事先不确定扶贫的具体项目,而是鼓励贫困户门发挥智慧自己决定个性的致富项目,然后政府再据此加以引导、筛选和给予必要的财力、物力支持。
相关热词搜索:扶贫亟待从“粗糙式”转型“精细式”甘肃轨道 技工学校 技术学校 职业技校 技校 甘肃技校 甘肃技工学校 甘肃职业技工学校 兰州技校 兰州技术学校 兰州职业技术学校 中等职业技校 甘肃中等职业技工学校 兰州中等职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