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庆炳
14日晚间获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著名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当天下午突发心脏疾病,经抢救无效去世,享年80岁。作为文艺理论界的泰斗,童庆炳曾培养过该领域众多知名学者,莫言、余华、刘震云等知名作家也曾经是他的学生。
弟子回忆:爬山突发心脏病
据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李春青教授介绍,童庆炳之前患有心脏病,一年半以前做过两个支架,但最近一两年身体恢复很好。13日去雁栖湖游览,14日上午爬金山岭长城,表现都挺好。下山时突然感觉不适,吃救心丸也不管事,打120抢救无效,下午五时左右去世。
童庆炳生前一直爱爬山,以前坚持爬香山,后来是景山。因为心脏的缘故好长时间没爬,最近可能因为高兴,“有点大意了”。
李春青向腾讯文化介绍情况时,时间已过零点。当时他正和北师大文学院的同事一起,在学校附近的医院商量老人后事。
文艺理论界“教父”:教材被500多所高校选用
童庆炳1936年出生于福建省连城县,195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58年提前毕业,留校任教,曾担任中文系副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长等职务,现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等。
童庆炳长年从事文艺理论、古代文论的研究工作。据李春青介绍,童庆炳在文艺学领域是泰斗级的人物,在新时期以来中国文艺理论发展的各个步骤,都起到了带头引领作用。他在文学基本理论、教材建设、文艺心理学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及阐释、文化诗学等诸多领域都有开拓性研究。在他带领下,北师大的文艺学一直走在学界前列,被誉为国内文艺学的“黄埔军校”,全国很多高校的文艺理论带头人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目前全国有500多所高校,都在使用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每年都加印很多,影响很大,是公认的最好的文艺理论教材。
作为北京师范大学的资深教授,童庆炳一直没有退休,活跃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今年他还有自己的研究计划,好几部著作准备出版,包括《文化诗学导论》和《童庆炳文集》(十卷本)等。平时他还给学生做讲座,给院里的党员讲如何做人、如何做学问。
在学术研究之外,童庆炳本人还是一位作家,曾经创作过长篇小说《生活之帆》(1980年)、《淡紫色的霞光》(1987)以及散文集《甜日子苦日子》(2000)等。晚年他还有文学方面的创作计划,曾经组织朋友、学生创作儿童文学,“想和罗琳(哈利·波特作者)pk一下”。
李春青说:“生活中的童庆炳,是一个充满激情和热情的人,对美好事物非常向往。他为人非常宽厚,奖掖后学,学生们有困难他都会去帮助。”
桃李满天下 曾力保莫言不被开除
在数十年的执教生涯中,童庆炳桃李满天下,目前国内文艺理论界的知名学者,包括陶东风、王一川、罗钢、丁宁、孙津、李春青、黄卓越、蒋原伦、周小仪、王柯平、赵勇、郭宝亮、赵炎秋、杨乃乔、李建盛、陶水平、邹红、裴得烈(韩国)等,都曾受教于童庆炳。
随着莫言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外界也逐渐了解到,目前文坛的最具实力的作家莫言、余华、毕淑敏、迟子建、刘震云等,也都曾经是童庆炳的学生。
1987年北师大与鲁迅文学院合办创作研究生班,童庆炳出任这个班的总辅导员,并给他们开设了长达一学年的系统的“创作美学”课程,专门讨论文学创作中带有规律性的问题。童庆炳曾经回忆说,当年莫言曾经有一次因为回家盖房子没请假,鲁迅文学院的老师想开除他。童庆炳安慰莫言说,不要紧张,“开不开除,北师大说了算。”后来此事得以化解。
在写作硕士论文时,童庆炳建议莫言可以结合自己的创作写“童年经验与文学创作”,后来莫言将题目改为《超越故乡》。他的答辩是在1994年5月11日上午举行的,童庆炳作为硕士论文导师,程正民教授出任答辩委员会主席,委员包括何镇邦、罗钢、陶东风等教授。
童庆炳曾经回忆,当天的答辩是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的。莫言不断用手比划着说,故乡是他创作的源头活水,“我的手伸进故乡,抓出来的是一条小鱼,那就是一篇短篇小说;如果抓出一条不大不小的鱼,就是中篇小说;如果运气好,抓出的是一条大鱼,那就是一个长篇了。”莫言最终顺利通过答辩,获得了文学硕士学位。童庆炳一直将莫言等人的论文收藏了很多年。
人物简介
童庆炳,中国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在四十余年的教学和研究中,他撰写发表了论文200多篇,独立著书十余部,由他出任主编的文学理论教材使用范围广,使用时间长。在上述著作中他随着时代和文学艺术的发展,不断提出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引起学术界的瞩目和好评,其中主要的有:
1、文学审美特征论。20世纪80年代初他对“形象特征”说提出怀疑。童庆炳的研究结果是以文学“审美特征”说取代文学“形象特征”说。“审美特征”说强调文学必须有诗意情感的灌注,文学与非文学区别不完全在有没有形象,而在文学是否有对生活的情感评价,即有没有审美的品格。这是“新时期”开始之际公认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收获。
2、文艺心理学研究的重大推进。他主持的研究团队,经过近十年的研究,出版了最终研究成果60万字的《现代心理美学》和“心理美学丛书”(14种),总共15部著作。在广泛吸收中国古代和西方资料的基础上,以“体验”为关键词,建立起了中国文艺心理学新体系。许多学者认为,童庆炳领导的团队的研究把朱光潜教授30年代的文艺心理学研究推进了一大步。
3、“创作美学”新鲜观点及其巨大影响。1987-1990年,北京师范大学与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合作开班作家硕士研究生班。这些授课内容后来经过整理成为专著《维纳斯的腰带——创作美学》,全书共16章,提出并解决了文学创作中一系列问题。
4、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学文体学。上个世纪90年开始,童庆炳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学术界的“语言论转向”的思潮,他把文学语言的研究转为文学文体的研究,经过数年研究完成了《文体与文体的创造》一书,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学理论界从完整的意义来探讨文学文体的第一部专著。更重要的是,他把文体看成一个系统,并认为文体可以区分为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三个层面:体裁——语体——风格。他不是把文体封闭在文本语言的结构中,而揭示出文体与作家个性、时代精神、历史文化的联系。这一学说被认为是目前文学文体学最为完善的理论。
5、面对现实,提出文学的“人文—张力”说。近年来,出于社会现实的关切,童庆炳开始思考当代文学艺术的精神价值取向问题。他的研究结论是:他们看世界有自己的独特视角,他们既要历史进步,也要人文关怀,当两者陷入悖反之时,不要在这两者之间进行选择,不要在“葡萄园”和“现代矿井”之间进行选择,要在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中保持“张力”,这正是作家的诗性生存方式使然。我以马克思早期对资本主义异化批判理论和以人为本的理论来支持自己的论点。
6、文化诗学——文艺学学科新方法论。鉴于三十年来文艺学学科由外部研究转入内部研究,后又由内部研究转为外部研究,童庆炳和本学科点的同仁提出了“文化诗学”的方法。这个方法力图超越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之分,把两者结合起来,一方面向微观的作品语言分析的方向拓展,一方面向宏观的文化语境的分析拓展,在审美关照下,实现双向拓展。特别要求把作家的作品、理论家的理论放置到原有的历史文化语境去把握。
童庆炳出版的学术专著有:《文学概论》(1984)、《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1989)、《艺术创作与审美心理》(1990)、《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1992)、《文体与文体的创造》(1993)、《文学审美特征论》(2000)、《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2001)。童庆炳文学五说》(2001)、《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2001)、《维纳斯的腰带-创作美学》(2001),《现代学术视野中的中华古代文论》(2002)、《现代诗学问题十讲》(2005)、《童庆炳文集》四卷(2006)、《美学与当代文化研究讲演录》(2007)、《在历史与人文之间徘徊——童庆炳文学专题论集》(2007)、《童庆炳谈文心雕龙》(2008)、《童庆炳谈文学观念》(2008)、《童庆炳谈文体创造》(2008)、《童庆炳谈审美心理》(2008)、《童庆炳谈古典诗学》(2008)、《文学审美论的自觉》(2011年)等。这些著作被翻译成英文、朝鲜文、越南文等。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童庆炳 心脏病 弟子 甘肃轨道,甘肃北方扶贫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 技术学校 职业技校 甘肃技校 甘肃技工学校 甘肃职业技工学校 兰州技校 兰州技术学校 兰州职业技术学校 中等职业技校 甘肃中等职业技工学校 兰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