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应以形成技能为主线,特别重视“活”知识;而有的人则认为知识和技能不分主次,应精讲多练,齐头并进,但我认为,不管是理论课程还是技术课程,都需要掌握理论,所以,应把理论知识作为主线来提,即“以理论知识为指导”。尤其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如果教师不分对象过分鼓励学生要学得“活知识”,一味强调学生注重理解和应用,结果会使学生不注重踏踏实实打基础、练硬功,到头来,犹如沙中塔、空中楼。所以,中专学校课堂教学也一样。如果不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教育,只重视知识的拓宽、拔高。犹如贪图便道走捷径,结果只能是一知半解,浮光掠影。但“死”是为了“活”。要使所读的书活起来,才是有用的知识。在具备一定基础后,要让学生敢想老师讲不到的,敢做老师未做过的,让学生有练习活学活用的机会,以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总之,“死”与“活”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学得“死”就是学得扎实,学得“活”就是能够灵活运用,只有学得“死”,才有“活”的基础。
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兴趣和教学是密切联系的,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份是认识兴趣。缺乏直接兴趣,会使学习成为枯燥乏味的负担,没有间接兴趣,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毅力和信心,两者协调配合,转化是激发积极的学习,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而且,心理学家认为,当人们乐学和有兴趣的时候,注意、记忆、想象、思维、情感和意志等心理活动都处于积极状态,不会感到疲劳。现在.许多学校片面强调课堂上保持教师的尊严、权威,课堂教学附加许多清规戒律,形成了今天过于紧张、严肃、神圣的状态。课堂是探索知识、培养心理品质和发展智力的场所,应该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正如大教育家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排不发”。教师讲课一方面是传授知识,另一方面是通过教师的启示能打开学生心灵的天窗,即能把学生带入神思人迹、情不自禁的境地,使他们能闪烁出灵感的火花。
学生一枝猎枪,才是最高明之举。我以为,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关键是协调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中职学生而言,多给他们一些面包,是完全必要的。因为面包可以填补他们的辘辘饥肠,可供给他们赖以成长的基本营养,可给予他们打开宝库和捕获猎物的力量,然而,仅仅给他们面包是不够的,因为,你给他的面包再多,总有吃完的时候。那么,给学生一把“钥匙”是否就可以了呢?无疑,学生如果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就可以自由地进人宝库,去独自获取丰富的知识宝藏了,这当然比单纯地给学生“面包”要好得多。然而,知识宝库中的宝藏,都是前人创造的精神财富,它对于人类来说,还只是已知的,有限的。所以,掌握钥匙,向前人积累的知识宝库中去获取宝藏,虽是必要的,但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和广大未知世界比起来,还是不够的。所以,最终想到了“猎枪”。学生一旦掌握了“猎枪”,他就可以到比宝库更广阔的领域里去寻找“猎物”,获得知识了。这样,他所获得的知识将会是无穷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比“面包”和“钥匙”更有价值的。然而,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面包滋补发育身体,没有足够的知识去操作“猎枪”掌握瞄准和识别弹药的方法,仅有一支猎枪仍难以达到获取猎物的目的。综上所述,“面包、钥匙、猎枪”虽然作用大小不同,但却是互相关联不可偏废的。雨果说:“我不愿要一个塞满东西的头脑,我愿意要一个思想开阔的头脑”,因此,在中职学校的教学中,应该既给学生以“面包”和“钥匙”,使之有丰富的知识,又要给学生以“猎枪”使之有获得新知识的能力,有运用知识以及创造知识的才能,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善于积累知识、运用知识、探索未知,创造新知的“创造型”人才。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