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2017,中国铁路成绩几何?展望2018和更远的未来,中国铁路又将如何续写“火车上的故事”?2日,中国铁路总公司在京召开2018年工作会议。现在,就让我们来点击铁路发展“关键词”,一起述说铁路。
速度
说起速度,大家都知道,2017年9月21日,“复兴号”以350公里的时速在京沪线上正式开跑,树立了世界高铁商业运营的新标杆。
这样的“快”不仅体现在时速上,也体现在高铁的建设上。来自中铁总的统计显示,2013年至2017年,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万亿元,新增铁路营业里程2.94万公里,其中高铁1.57万公里,是历史上铁路投资最集中、强度最大的时期。到2017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7万公里,其中高铁2.5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量的66.3%。
中铁总总经理陆东福表示,铁路今后还要继续“速度前进”。按照规划,2018年,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安排7320亿元,其中国家铁路7020亿元,投产新线4000公里,其中高铁3500公里。
创新
高铁是重大高端装备的代表,其技术含量不容小觑。如何持续保持中国高铁的“世界霸主”地位,答案就是不断创新。据了解,在时速350公里“复兴号”上线运营后,时速350公里长编组、时速250公里、时速160公里系列化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制工作也在紧张进行之中。陆东福表示,近年来,高铁自主化列控系统、智能牵引供电系统、高铁地震预警系统等功能不断优化,设备监测检测、故障预警技术和应急救 援能力显著提升。
“到2020年,动车组保有量达到3800标准组左右,其中 复兴号 动车900组以上。”他表示,铁路部门还将深入开展混合动力动车组和机车、高原内燃机车、高铁综合巡检车及维修作业车等设备的研制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和移动装备检测监测技术研究,深化高铁故障预测及服役期健康管理、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技术攻关,提升高铁安全保障能力。
服务
出行在外,“获得感”很重要。2017年以来,铁路部门相继推出互联网订餐、动车组选座、智能验票进站、中转接续换乘、常旅客服务、大站智能导航等便民利民措施,让乘客有了更多获得感。以中转接续换乘服务为例,旅客通过12306网站或手机客户端购票,当遇到出发地和目的地之间的列车无票或没有直接到达的列车时,可选择“接续换乘”功能,售票系统将向旅客展示途中换乘一次的部分列车余票情况,如果旅客选择购买,可以一次完成两段行程车票的支付。
客货运业务也都更加“信息化”。目前网上办理货运业务比例超过70%,互联网售票比例达到70%,人们彻夜排队购买火车票的情景已大大减少。今后,铁路部门还将进一步拓展互联网售票系统功能,探索提供预约订票服务,推行电子客票,推动客票销售进农村乡镇;推进常旅客体系建设,增加接续便捷换乘车站数量,延伸售票窗口服务功能,打造铁路客运特色服务;落实“厕所革命”要求,整治站车环境,确保站车卫生动态达标。
开放
2017年,作为“一带一路”建设标志性成果的中欧班列可谓“成绩满满”,共开行3600列,超过2011年至2016年六年开行数量的总和。“中铁总与丝路沿线六国铁路部门签署的合作协议纳入 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主导成立了中欧班列国际铁路合作机制和国内运输协调委员会,推动中欧班列出境换轨三列并两列,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
中国铁路在加快“走出去”。印尼雅万高铁、中老铁路、巴基斯坦拉合尔橙线轻轨工程等项目扎实推进,匈塞铁路塞尔维亚境内段、中泰铁路合作项目一期工程开工建设。接下来将进一步发挥中铁总在企业层面的牵头作用,推动上述项目实施,同时做好马新高铁投标和莫喀高铁前期合作相关工作。
未来
2017年,国家铁路完成旅客发送量30.39亿人次,同比增长9.6%,其中动车组发送17.13亿人次,同比增长18.7%,占比56.4%。2018年,国家铁路设了一个“小目标”:全年完成旅客发送量32.5亿人次、货物发送量30.2亿吨。数字在增长,脚步不停歇。陆东福表示,未来铁路还有大量难题需要攻克,比如如何探索和把握高铁发展规律,实现高铁持续安全;如何科学把握铁路建设的时序和强度,推动铁路建设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如何有效控制铁路负债率,扩大直接融资,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铁路建设并分享发展成果等。
前行路上,蓝图已经绘就。未来铁路人还将接续奋斗,力争到2025年,我国铁路网规模达到17.5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铁3.8万公里左右;到2035年,率先建成发达完善的现代化铁路网。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