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有思想的人来说,没有一个地方是荒凉地带。”这句话挂在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鸬鹚渡镇完全小学校长刘学安的办公室里,被他视作座右铭。今年44岁的他,自己就是那个教育“拓荒者”。已经当了10余年乡村校长的他,用土生土长的教育理念,将浮邱山下的这所村小办得有声有色。 德育为先,讲好“红色故事”
桃江县是红军最高级别的指挥员之一张子清的家乡,独特的红色资源是刘学安开展思想教育的利器。2013年担任鸬鹚渡镇完小校长后,刘学安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校门口竖立张子清铜像,开设本土革命先辈的宣传画廊。他说,就是要让所有的孩子都知道,这是英雄的母校。每天清晨,教师与学生走进校园的第一件事,就是在铜像前深深鞠上一躬,或行一个标准的队礼,再开始一天的学习与生活。
“爱国就得先爱乡土,晓得乡土的山川史地名人伟业。”刘学安还搜集了一大批本土革命先烈的英雄故事,利用国旗下讲话、班会、晨会等时机,讲给孩子们听。讲好革命家故事之余,他还通过活动激发孩子们的爱国情感。
2016年“六一”儿童节前夕,刘学安做了一个大胆决定:学校不办文艺汇演,换成听故事、唱革命歌曲。他和鸬鹚渡镇政府联系,请当地的退伍军人走进校园,和学生分享保家卫国的故事。原本认为这次活动会是死气沉沉的,没想到,孩子们兴趣高涨,和退伍军人一起拉歌,分享故事。军人们的一次言传身教,比教师苦口婆心讲十次的效果还要好。许多学生一改以前拖拉、不爱学习的毛病,变得主动积极了,成绩也进步了。
担任校长以来,刘学安多次组织学生到张子清烈士纪念馆参观、为罗敷斋烈士扫墓、给敬老院老人送温暖、为贫困学生家庭捐款等活动。一系列的德育活动,既在学生们心中埋下了学习革命英雄、热爱乡土文化的种子,又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树立起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课堂创新,师生轻松“教”与“学”
上课铃响起,刘学安快速拿起笔记本,走进六年级的教室,坐在后排静静听课。下课后,他没有离开,而是和学生聊了起来。学生们围在他的周围,谈着自己的学习收获,诉说着学习的困惑。这是他在学校里很普通的一次听课。
“我进教室主要不是听课,是想和学生们坐在一起,了解学生对课改后的课堂教学有什么反映和要求,为下一步深化课改掌握第一手资料。”刘学安说,“我们学过很多课改模式,但我只有一个要求,培养学生的好习惯与自主学习的能力。今天的教学内容适合学生怎样学,就用什么模式,也可以多个模式融合。教无定法,因材施教。”
课改刚开始,有许多教师不理解。“现在学生比以前活跃了很多,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了,我教起来也轻松了,真是痛并快乐着。”有着30年教龄的李老师说,“学校教研课改成绩越来越多,教学比武中常常有人捧回荣誉证书或奖杯。”
解放学生的空间,不把他们局限在狭小的课堂里、学校中,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会到快乐,也是刘学安的办学追求。2014年,他与村委会商量,在浮邱山下的一个小山头上建立“学校农业基地”。每周三下午开设“农业课”,每个月安排一个年级的学生进入基地,或挖土、播种、锄草、采摘,或认识基本农作物。刘学安在“学校农业基地”对三年级的孩子们讲解道:“大家都是农民的孩子,你们不能只学书本上的东西,而要结合农村实际,在实践中学习,这样学来的知识才牢靠。”
打造品牌,村小插上信息化翅膀
打造乡村学校品牌,刘学安选择从现代化设施改建做起。2007年,他调任千工坝小学校长时,望着荒地一般的学校,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学校环境。他带头从自己微薄的储蓄里拿出一笔钱作为启动资金,又经多方筹措,当地村委资助1万元,并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为了节省开支,他自己带头奋战工地,常常汗流浃背、废寝忘食,仅两年时间,就主持完成改建教学楼危房一栋,新建学校礼堂、教学楼1280平方米。 刘学安担任鸬鹚渡镇完小校长以来,狠抓合格学校建设,他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1266万元、社会资金近10万元,添置食堂、教室、功能室等设施设备,改善办学条件。为了保证工程质量,他利用假期坚守在学校工地。
同时,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刘学安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先后投入56万元,完成班班通、校园网建设,校园全部实现无线网覆盖。刘学安还五上县城,邀请市县信息化教学专家来校培训教师10多次,学校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大幅度提升;利用互联网,与桃花江小学结对帮扶,深层次学习名师工作坊、名师课堂、翻转课堂,与名师、名校面对面,实现同步教学、资源共享。他还鼓励教师参加在线备课大赛、微课大赛、晒课、网络教学比武等,全面提升学校整体水平。 在刘学安的“精耕细作”下,鸬鹚渡镇完全小学的教育教学插上了现代信息技术的翅膀,边远乡村的教学走上了信息化轨道,乡村孩子可以与城里孩子一样享受优质教育。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拓荒者 甘肃轨道高铁学校 甘肃轨道交通运输学校 铁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