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进入新时代。在新时代我们更加需要“工匠精神”。
关于“工匠精神”,在不同国家和民族,或同一国家和民族的不同历史时期,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但其基本内涵不会改变,那就是精益求精。只是对于精益求精这一基本内涵的认识与阐释,会由于认识主体的综合认识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不同而具有一定的差异。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对“工匠精神”的认识与培育,对“工匠精神”全面而科学的认识需要有全球视野和战略高度下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时代意识和政治意识。“工匠精神”的承担者是“工匠”。所谓工匠,是指有工艺专长的匠人,他们能够专注于某一领域、针对该领域产品的研发或加工过程全身心投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地完成整个工作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从人类文化视角来看,“工匠精神”属于理念文化的内核部分,表现为人对自己的“作品”在真、善、美方面的价值追求,属于人的价值活动中的主体客体化的过程,即人的内在价值追求理念不断在客体“作品”上得以外化的过程。
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工匠精神”写入其中,报告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新时代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创新,因此,我们今天所说的“工匠”并不完全等同于通常意义上的“工匠”,而是新时代中不仅具有精湛技艺技能且具有创新精神,对真、善、美不懈追求的“工匠”,他们是先进生产力的杰出代表,引领着时代的发展风范。
“工匠精神”源于工匠,高于工匠。作为一个大国所推崇的时代精神,“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早已超越了工匠这个群体,而推及到任何一个行业或职业群体,不仅存在于制造业,也存在于服务业领域,不仅在物质生产领域需要,精神生产领域也同样需要,体现为整个社会物质和精神的生产者、服务者职业精神的崇高境界。
我们要把“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力的抓手。“工匠精神”的培养与教育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重视,从小抓起,从小做起,将“工匠精神”融入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培训课程之中,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与追求真、善、美有机地统一起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