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学是一项严肃的学术活动。从专业的整体布局,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设计,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精选和教学方法的探索,到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追求和吸纳,都体现出大学教学活动的学术性。在认识大学教学的学术性质时,还有两点值得特别关注:一是学术发展是教师职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根本上有赖于教师自身学术水平的提高;二是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课程是教学的基本单元,课程资源无疑是核心的教学资源,而核心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和优化,也有赖于教师的学术发展。可见,要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坚持学术立教 打造优势学科 优化教学资源配置
近年来,学校以学科内涵以及逻辑关系为主线,进行院系设置及学科专业布局调整、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通过理工结合、工商交融、文理渗透,打造优势特色学科,将学科建设成果转化为本科教学的资源、优势与特色,不断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为本科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是利用学科建设优势促进专业调整优化。学校以学科建设引领专业建设,实施学科群支撑基础上的专业群特色发展战略,促进学科建设与本科专业建设协同发展。注重培育与地方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专业,引导优质资源向专业群汇聚。依托优势特色学科群,整合相关专业,构建了地矿类专业群、经管类专业群、材料类专业群、设计类专业群、教师教育类专业群。
二是利用学科建设成果推动课程建设改革。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学校注重从学科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要求教师将科学研究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成果引入课程,同时,根据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开设新课程或综合性课程并固化为教材。例如,湖南省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面的4个二级学科方向基本覆盖和对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4门主干课程及其主要内容,该学科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为研究方向,将最新研究成果充实到专题教学内容中,实行集体备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了强大的学理支撑。
三是利用学科建设资源支撑教学团队建设发展。本科教学的高质量,关键是要利用学科建设的优质资源,促进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学校积极推进学科团队与教学团队一体化建设,要求在学科团队建设中既要满足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的需要,又要充分发挥教学的功能;既要研究学科发展的方向,又要研究教学改革的方法。
四是利用学科建设平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依托国家、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各学科尽可能将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工程技术中心等平台对本科生开放,不仅为学生的创新性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创造了良好条件,也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广阔空间。学院立足各自的学科优势,实行开放性实验室教学,打破班级制,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实验项目。
强化政策导向 激励教师学术立教
办大学,其实就是办氛围,就要在政策制度导向上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关爱、对学者的尊重、对学术的推崇,营造和谐、宽容、开放的学术氛围。学校把本科教学放在优先位置,在资源配置、学风建设、成果转化上,制定倾斜政策,突出学术导向,激励教师致力学术立教。
一是在资源配置上,明确学术风向标。学校在人才引进、津贴分配、职称晋升、年度考核等资源配置上,向优秀人才和重点岗位、向教师和教学一线倾斜,让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成果等得到应有的体现和认可。对于教学业绩优秀的卓越讲师,学校规定可以享受副教授甚至教授绩效工资待遇。在教师业绩考核时,更加注重教学中的发现与创新。在教师奖励政策上,通过设立本科教学特别质量奖、教学奉献奖、教学名师、教学优良榜等,让教学优秀的教师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二是在学风建设上,构建学术共同体。通过制定实施大学章程,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健全现代大学制度,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风建设等事项上的重要作用,保障教师在学术上自由探索、潜心钻研。加强学风建设,落实学风建设“五个主体责任”,构建学风建设院长负责、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辅导员、班主任教育管理和相关职能部门统筹协调的“五位一体”的责任体系,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和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
三是在成果转化上,形成学术生产力。学校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鼓励本科生主动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形成教学科研协同育人的“学术生产力”。学校出台了科技成果转化、科研服务人才培养、教学院与科研机构协同创新等一系列制度,力求打破不同学科、教学院、科研机构之间,以及教学院与科研机构、教学科研管理之间各种有形、无形的壁垒,解决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坚持持续改进 培养卓越本科人才
卓越就是做到最好,这是高水平大学的不懈追求。学校以追求卓越、创造一流成果、培养一流人才为使命,始终把本科人才培养和本科教育质量放在学校发展的战略地位,将本科教育作为学校实施奋进战略和“双一流”建设的根本任务,实施卓越本科教育,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