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轨道教育 31年
华山教育集团·北方技工

Integrated Education

步入轨道行列 彰显靓丽人生

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中小学生参与生态教育意愿强烈

发布时间:2017-10-19 09:14:35

浏览量:

分享到:

本调查旨在了解我国中小学生接受生态教育的现状及意愿、了解程度和认识途径、实施形式和影响因素等,基于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为更有效地推进中小学生态教育提出建议。

1 基本情况

调查采取网络调查的形式,选取河北、山东、四川、湖南、广东等地的多所中小学,发放电子调查问卷。调查时间为2017年3月至6月,共收到有效问卷7174份。调查高铁专业学校对象涵盖了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所有年级。

其中,认为生态环境重要的占93.06%,认为重要性一般的占5.62%,另外也有1.32%的人认为生态环境不重要。表示非常愿意学习生态知识的中小学生占参与调查者的80.62%,表示意愿一般、取决于具体学习内容的占17.79%,表示不愿意的占1.59%。总体来说,中小学生接受生态教育的意愿较强烈。

(一)参与调查者的生态教育现状

1.对生态教育相关概念和内容的熟悉程度

49.92%的人表示比较熟悉、对相关内容有一些了解,38.05%的人表示不太熟悉、但是听说过,12.03%的人表示第一次听说这个概念。

2.在校学习生态课程的现状

表示甘肃轨道高铁学校学校有单独的生态教育课程来讲授生态知识的占34.33%,表示没有单独课程,但有在其他课程中学过相关知识的占41.27%,表示都没有的占24.39%。

3.对学校应该开设生态教育课程的态度

认为学校应该开设生态教育课程进行教学的占86.16%,觉得无所谓、不是太关心的占9.27%,认为不用开设生态课程、自己在生活中学习就够了的占4.57%。对开设生态教育课程表示明确支持的接近九成。

4.参加生态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

参加过学校组织的以生态为主题的实践活动的占40.37%,参加过校外的生态实践活动的占22.44%,没有参加过任何生态实践活动的占37.19%。没有参加过生态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的超过了三分之一,占比较高。

5.最近一年内参加生态实践活动的频率和形式

最近一年内参加了四次左右生态实践活动的受调查者占18.44%,参加了一次生态实践活动的占18.02%,具体形式有垃圾回收、植树、节能宣讲、绘制手抄(板)报、社会调查、观察动植物、养花草、郊游、夏(冬)令营、参观生态基地、了解 高铁学校工业污染、听讲座、参加生态知识竞赛、参与公益活动、放生小动物、外出旅游等,中小学生参加生态实践活动的形式较丰富,但是,最近一年内没参加过生态实践活动的人数比例高达63.53%。

(二)参与调查者的接受生态教育方式

1.生态环境知识的主要了解途径

参与调查者了解生态环境知识最常用的渠道是网络,有60.40%的受调查者选择了该项,其次是学校课程和电视、广播,分别有57.11%和55.58%的受调查者通过它们学习过生态环境知识,同时有41.94%的人表示从身边开展的各种相关活动中学到过生态知识,另外有3.32%的人表示还有其他的了解途径,例如阅读书籍和报刊,通过和父母、同学、朋友的交谈等。可见,媒体已经成了生态环境知识来源的主要渠道,其比例甚至高于学校课程。

2.对待生态环境方面报道的态度

当阅读报刊书籍,看到生态环境方面的报道时,表示会很认真地看的占64.71%,表示会大体浏览一下的占28.76%,只看标题和结论的占3.82%,还有2.72%表示不感兴趣、不会去看。表示会认真看的接近三分之二,会对内容认真或大体留意的共超过九成。

3.看待环保志愿者活动的态度

对于有机会时是否愿意参加环保志愿者活动,79.08%的人表示愿意,17.83%的人表示看当时的情况,3.09%的人表示不愿意。

(三)参与调查者的生态意识

1.看到有人乱扔垃圾的反应

表示会上前阻止并纠正其行为的占53.37%,将垃圾捡起来扔到垃圾桶的占36.14%,觉得扔垃圾不应该但是不做任何行动的占8.29%,觉得正常并当作没看见的占2.19%。表现出有明确行动支持的正确生态意识的占九成。

2.对周边环境的满意度

表示对生活的周边环境很满意的占30.75%,表示比较满意的占31.39%,表示一般的占22.44%,表示不满意的占15.42%。总体来说满意度不高。

3.认为周边环境问题需要改进的方面

认为周边环境最需要改进的是生活垃圾的人数最多,75.87%的人选择了该选项,同时有66.39%的人也认为绿化需要改进,64.79%的人认为噪音问题是比较严重的问题,另外,有58.85%的人认为水的污染问题比较严重,45.62%的人认为野生动物生存环境有待改进。

(四)参与调查者的家庭支持力度

1.父母对子女参加生态实践活动的态度

父母对子女参加生态实践活动非常支持、鼓励其参加的占64.50%,以子女自己的意愿为准的占31.04%,不太支持、认为没必要的占4.46%。可见中小学生参加生态实践能够获得家庭支持的大约占95%。2.父母不支持子女参加生态实践活动的主要原因

在父母不支持子女参加生态实践活动的原因中,比例较高的是怕户外活动有不安全因素,占比53.75%,其次是不想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占比37.91%,也有6.36%的家长因为参加活动需要交费所以不支持子女参加。

(五)参与调查者的生态常识

1.对放生小动物的认知

当问到对表述“因为我们要爱护小动物,所以我们应该在力所能及的时候买些小动物放生”判断正误时,有65.05%的人选择正确,34.95%的人选择不正确。而实际上,随意放生对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并无益处,所以放生行为并不值得鼓励。对于放生行为的认知的准确率仅有34.95%。

2.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认知

当问到对于秋天掉落在树干周围的枯叶应该如何处理时,60.26%的人选择“收集起来,打包运走”,39.74%的人选择“让枯叶在原地腐烂”。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角度,枯叶在原地腐烂能为植物提供更好的有机养料,是值得提倡的做法。

3.对良好的生态环境的认知

当问到“一片人工种植养护、供游人欣赏的十里桃林,一个长了各种植物、没人管理的原始森林,哪一个的生态环境更好?”35.17%的人选择十里桃林,64.83%的人选择原始森林。而良好的生态环境应是具备自我调节、自我循环、自我平衡、自我修复功能的,应该尽量减少人为干预,增加其自然属性,因此原始森林的生态环境优于人工打造的园林。参与调查者对生态环境衡量标准的认知准确率高于前两项,为64.83%。

4.对垃圾分类的认知

当问到家里有几个垃圾桶比较合适时,34.26%的人选择3个,27.13%的人选择5个,21.8%的人选择4个,13.05%的人选择2个,还有3.76%的人选择1个。从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的角度,应该对厨余(有机)垃圾、可回收(无机)垃圾和有害垃圾分类存放和处理,因此家里放3个垃圾桶是比较合理和可行的。当然,若要多于3个也可以,那样就分类更细,只是稍微减少了可行度和经济性。不过少于3个的选择是对于垃圾分类认识不清的。因此,对于垃圾分类的认知完全准确的比例为34.26%,大体准确的比例为83.19%。

2 调查结果分析

(一)受调查者对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和对生态教育概念的熟悉度一致。

分析调查结果发现,受调查者中,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评价较高的,对生态教育相关概念和内容的熟悉程度也较高。另外,受调查者参与调查时的心态也会对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知产生一定影响。这说明,应该先引导和培养中小学生对生态教育的开放、接受、好奇、求知的心态。

(二)中小学生对生态常识的认知还需加强。

调查发现,中小学生对生态教育相关内容的了解程度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基于中小学生生态常识的初步测试,应该认清生态教育的现状,不能因为生态教育的有序开展而对结果盲目乐观;同时应该加强重视,正确引导,让中小学生们系统地加强学习,从教材的开发研制、课程体系的丰富完善、师资的培养充实等多方面加强保障。

(三)中小学生生态教育总体参与意识较强。

受调查者们表现出了较强的学习意愿和参与意识,同时,经分析发现,高年级学生生态参与意愿相对较低。出现该结果的原因一方面是随着年级升高,一些学生的课业负担加重;另一方面是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年龄也相对较小,对于新事物的好奇心、探索欲和接纳力均更强。因此,应该尽早对中小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生态教育。

(四)中小学生生态知识学习渠道较多,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处于发展阶段。

中小学生接触和学习生态环境知识的渠道较多,主要渠道呈现一定的年级差异,总体而言,目前学校课程仅为排名第二的学习渠道,排在第一位的是网络信息。年级越高,以网络为主要渠道的比例越大。学校生态教育课程体系目前正从起步走向发展阶段,尚未成熟。应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用社会实践来融合,两者互相促进,不可偏废。

3 结论与建议

(一)继续提高认识,推动中小学生态教育的实质发展。

继续加强宣传,同时加强实践路径的探索和研究,抓住中小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接纳度的黄金时期。一是监督外围环境的同时,加强自身内化建设,教育者要保持坚定清晰的生态意识不动摇,将践行生态文明建设之路走成言传身教之路。二是大步向前的同时,适时审视教育成效、调整教育节奏、把握教育进度,根据生态教育存在的地区和群体差异,设计阶段性的教育目标,将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紧密结合,不仅要追求生态教育展开的速度,更要追求其效果。

(二)完善中小学生态教育课程体系,加强网络课程开发和信息安全监管。

一方面,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研究者和教育者共同参与。中小学生态课程开发的目标是兼具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操作性,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保障。校内课程要做到课时合理、内容丰富、表述生动,使独立的生态课程和其他相关课程的渗透相结合;校外实践则要难度适宜、频率适中、形式多样,基于校内课程设计和开展,又促进校内课程消化吸收,推动校内课程逐步深入。

另一方面是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第一,加强网络生态教育课程的开发和使用,用正式、规范、接受监督的官方网络课程代替随意、大量、内容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使网络课程与学校课程形成良性互补;第二,加强网络资讯监管,保证网络知识的来源可靠、渠道畅通,开辟生态知识和信息交流分享的专属网络平台,保证生态教育网络环境的安全洁净。

(三)加强中小学校生态教育的外围支持,从资金、安全等方面加强保障。

资金方面,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经费来源。学校方面,应适当增加专项活动经费预算,减少或消除学生个人负担的部分,让生态教育融入传统学业教育体系。同时,跟一些环保机构或非政府组织保持联系,寻找软性资源,开发实验基地,以专家讲座、活动赞助、合作实践等方式尽量减少校方开支。

安全方面,要预防和解决相结合。首先,尽可能全面地做好安全保障,预防安全纰漏的发生,每次户外活动前,向学生进行安全知识宣讲,提前做好实地考察和把关;活动中,安排有经验的安全教师专员全程陪同和指导;活动后,及时进行经验总结和交流。其次,要为参加户外实践活动的学生购买保险,以应对意外和突发状况。同时,要强化社会支持,让生态实践活动的社会环境变得更友善,让公共设施更有利于各项活动的开展,营造全民参与和支持的良好氛围。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优先关注课题“以生态价值观教育为重点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课题批准号:BEJA16015)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16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课题“我国中小学生态教育现状研究”(GYI2016004)的阶段成果。】

调查者说

教育者更应尽快 跟上生态教育步伐

彭妮娅

调查报告里说的都是受教育者对生态教育的认识状况,这里也想说说教育者对生态教育的认识水平和态度。我们在与调查学校联系和沟通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共同点应该可以将教育者(地方教育部门、学校管理者、教师)的认识情况反映一二。

第一,对于何为生态教育理解尚不透彻。当我们表明要对中小学生生态教育现状进行调查时,一些老师表现出茫然,并要求我们对“生态教育”进行解释说明。当我们解释后,有的老师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个意思,我们早就在进行了嘛!”也有的老师认为,虽然冠上了“生态”这个新帽子,但实际上却都是一些老内容。这些态度正好反映了现在的教育者对生态教育容易产生两种误区:一是生态教育就是已经存在的某种教育(如环境教育、环保教育、资源教育、自然教育、品德教育等);二是由于认识不足而对其存在和意义产生否定和排斥,甚至不愿意开展。其实出现这两种误区都是能理解的,毕竟自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来,总共才五年时间。生态教育不仅对于学生来说是个新词汇,对于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们来说,也是一个需要对已有知识进行交叉渗透、融会贯通或者重新认识的领域。这反映了生态教育所处的阶段:从全面起步正走向日趋成熟。

第二,支持与顾虑并存。当被问及是否愿意让学生参与生态教育现状调查时,地方教育部门的第一反应是大力支持,但又表现出一些犹豫,主要原因是认为本地的生态教育推行力度不够,实施效果不太理想,担心这些情况通过学生的调查反映出来后,对当地造成不好的影响。进而被问及对中小学开展生态教育的态度时,大部分教育管理者的态度是想要开展,却又不知如何开展。顾虑来自几方面:一是担心生态教育的内容与其他学科存在重复学习的现象;二是担心开展不当,收效甚微;三是担心缺乏相关资源,强推实施会给学校和地方造成一定的压力。虽然以上顾虑有些是不必要的,但正反映出教育管理者推行生态教育的主观意愿和客观难度,这应该也是生态教育如今在全国大部分中小学中所面临的处境。

事实上,生态教育的内涵所涉及的方面并不是全新的,也不是已经存在的老旧知识的简单组合,而是基于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学以及教育学的相关经典理论,将生态价值、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等内容有机结合,研究什么是生态关系以及如何保持和提高生态效率的教育。因此生态教育的内容可以说是有新有旧、新旧交融,既须以我们所熟识的老知识作为基础,又要从方法和技术上拓展新的视角,它与已有学科有交叉和包含,但不等同。生态关系是动态的、相互的、平衡的、有效的,而生态教育则应是系统的、规范的、逐步的、全面的。

从教育者对于生态教育内涵的认识上,反映了我们的教育者的生态意识的相对缺失和全面推行生态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从管理者对实施生态教育支持和顾虑并存的态度,更说明教育研究者们的任务艰巨,一方面要充分了解现状,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完善系统的生态教育理念,建设合理的课程体系,让教育者在实施生态教育时,有明确的方向和清晰的步骤,且无后顾之忧。而我们调查者自身,虽然对生态教育接触和学习较多,但也不能说已完全准确掌握其内涵和精髓。我们希望通过系列调查研究和相关总结思考以及进一步的深入学习,能随着生态教育体系的完善,自身也共同进步。

地方经验

山东省寿光:依托地方资源进行生态教育

山东省寿光市是有名的蔬菜之乡,在绿色文化孕育和发展的过程中,寿光教育部门积极结合当地资源,在中小学进行了一系列生态教育。例如,依托当地蔬菜种植的独特资源,建立了中小学生高科技蔬菜博览园生态教育基地,举办相关的实践活动。每年组织全市的中小学生轮流到实践基地进行锻炼,参观学习蔬菜的标准化生产、新品种试验种植、现代化配套设施、智能化信息管理等,了解不同蔬菜的种植技巧和适宜的生长环境,学习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的契合点和关键点,认识绿色经济的开展过程中利用环境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蔬菜与景观的结合,科技与文化的结合,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

山东省寿光世纪教育集团东城初中毗邻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园,学校“阳光少年·绿色梦想”实践队,围绕社会关注的果蔬保鲜和食用安全进行实践探究。去年,他们把“家庭果蔬保鲜技术的探索与研究”作为研究课题,队员们走进大棚,与菜农交流,感受果蔬保鲜对菜农的重要性以及菜农各种各样的保鲜“土办法”。同时,他们走进蔬菜科技博览园,向园艺师请教,感受经验和技术的力量。学员们还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家庭果蔬保鲜的常用方法。实践队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并借用餐厅冷库等设施进行严谨的实验操作,对各种保鲜技术进行了对比,拿到一手数据后,撰写实践报告。该课题在2016年5月于重庆举办的首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初中社会实践成果展示活动中获得特等奖。

今年,东城初中实践队又以“舌尖上的安全——常见蔬菜农药残留的有效处理”作为主题开展研究。队员们深入大棚和果蔬超市,探究果蔬的药残处理和预防。他们还通过网上搜索、调查问卷、现场采访等形式,了解一些常见蔬菜农药残留处理的土办法、新技术。队员们利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设计了一系列小实验,探究各种方法去除农残的有效性。此外,他们还走进当地大学实验室,由实验员协助检测,获得一手数据,撰写了较完善的研究性报告。研究成果在当地展示以后,获得了热烈反响。

微信公众号:gsrtts

轨道运校学校校区

咨询QQ:3239182397 2993815968 2972468147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1551-575 400-0931-658学校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龚家湾蒋家坪01号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中小学生 意愿 生态高铁专业学校 高铁学校 甘肃轨道高铁学校 甘肃轨道交通运输学校 铁路学校

精彩专题 MORE >
升学渠道 初中生学什么专业好 男生学什么专业好?

畅想新时代 拥抱新时代

开启新征程 领航新时代

微信咨询
在线咨询
免费回电
返回顶部
新浪微博 QQ空间 官方媒体咨询详情
甘肃北方技工学校 - 在线老师 亲是想了解哪个专业呢?发些专业明细给您参考一下哦~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