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的学生正在进行测量。
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的学生正在进行合唱比赛。
10余年前,校舍陈旧不堪,周围是一片农田和池塘,每到春夏季节,蛙声阵阵,然而却没有“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喜悦,有的只是生存的焦虑——最少的时候,这所学校只招了67个学生,学校面临几乎无学生可教的境地。
10余年后,这所学校却成为国家级重点、湖南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湖南省首批卓越职校建设单位,在校生3500余人。当年参加长沙市职业技能竞赛都难以获奖的学校,在近3年的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中,总分蝉联第一。
一所中职学校,何以在短短10余年时间里由弱变强,快速崛起?
“一所学校办学方向如果错了,人心再齐,也难以让学校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回过头来看,把学科建在产业链上,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我们必须有自己过硬的优势,别人才看得上你。”
“人不能走错路,学校也是”
近日,记者走进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最深刻的第一印象是,这所建在长沙高新技术开发区里的中职学校,除了学校被企业包围外,就是其现代化的校园了。然而,时光倒退十几年,这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2005年以前,这所学校还叫长沙工商职业中专学校,学校坐落在长沙河西郊外东方红农场里面,校舍破旧,教具简陋,3栋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建筑,几乎都成了危房。由于办学条件差、规模小,在国营农场里面,开办了养殖专业,养了几百头猪,被戏称为“30名老师300名学生,30亩地300头猪”。
在该校工作了20余年的校工会主席彭丹松说,那时学校远离城区,条件极其艰苦,学校没有食堂,只能站在外面吃饭;没有自来水,只能喝井水;室内没有厕所,上个厕所连跑带走要4分钟。“当时别人问起我们在哪里工作,学校老师都不愿意提学校名字,只说是在河西。”彭丹松说,为了招生,每个老师都练就了“铜头、铁嘴、橡皮肚”。
2005年,长沙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扩,学校被高新区托管。由于学校发展缓慢,止步不前,有人提出:一所办学如此艰难的学校,何不与企业合作让人家收购了?
彼时,长沙高新区在园企业不过500余家,开发区财力吃紧,一年财政预算只有3700多万元,还要负担学校的经费,有人觉得划不来。
谈判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校方告诉记者这样一个故事:当时,开发区与深圳一家公司已经谈好了收购的条件,第二天就要签协议了。这消息被一位老师知道了,马上报告给了校领导。时任校长罗和平和书记罗伟光连夜找到管委会领导和相关部门,陈述自己的意见,“舌战群雄,据理力争”。
他们的理由是,从政策上讲,根据1995年国家出台的政策,一个区县必须办一所职业学校。从现实需求层面讲,随着开发区的发展壮大,也需要一所职业学校,为开发区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
开发区管委会领导最终被说服了,转而大力支持学校的发展。
这个风波,也引起了学校的深刻反思。现任校长罗伟光说:“那时一些部门为什么觉得我们是一个负担?恐怕也跟我们的办学方向有关系。”
罗伟光告诉记者,当年,学校开办了9个专业,主要是服务类的,如中医、园林、幼师等,都与开发区的支柱产业关系不大,给园区产业发展带不来什么好处,培养不了园区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这对园区发展来说自然是个负担。副校长马燚说,以前学校周边是个国营农场,全是山地、农田,设置专业时考虑的都是农林渔牧类的,其他也是随大溜设置会计、计算机等普遍性专业,没能凸显自身特色。“学校划到高新区后,整个地区全是开发的热土,但我们的思想还停留在之前,并未跟上高新区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发展的步伐。”
让人意外的是,一所办学条件如此艰苦的学校,照理说应该是人心不稳吧,然而在采访中,许多老师都回忆说,自加压力、负重前行一直是学校的优良传统,就是在十分艰难的时候,人心也是十分齐的。“那时候基本上没有老师流失,为了学校生存,炎热的夏天,老师们顶着太阳,骑着摩托车,走到田间地头,给家长干农活,只为招一个学生。”副校长廖锦锋说。
不过让他们困惑的是,人心齐,为何招生还是如此困难,学校为何还得不到发展,甚至最少的时候,只招到67个学生?“有种有力无处使的感觉。”有老师说,
学校管理层也意识到,如果学校继续按照原来办学思路,按照原来的专业设置,不仅学校招生困难、学生就业困难,恐怕也很难得到开发区的支持,很难有大的发展空间。“人不能走错路,学校也是。一所学校办学方向如果错了,人心再齐,也难以让学校走上发展的快车道。”罗伟光说。
幸运的是,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抓住了机遇,及时改变了办学思路,从办学模式、专业设置等全方位对接产业、服务园区,迅速走出了困境,凸显了职业教育的“爆发力”。
2010年,国家级重点;2011年,湖南省示范;2015年,湖南省首批卓越职校建设单位;2016年,获湖南省首块国家职业院校技能竞赛金牌;2017年,作为湖南省首个也是唯一举办国赛项目的中职学校……仅仅用了数年时间,这所学校就完全变了样。
秘密在哪里?
“咬牙也要转型,再困难也要转型”
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迅猛发展的10年,也恰恰是长沙高新区迅猛发展的10年。
长沙高新区是我国首批27个国家级高新区之一。目前,园区已有18000余家企业入驻,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13位,形成了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等六大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
企业的大量入驻,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
在这10年当中,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由2005年“树工商品牌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唯一出路”,到2008年“抓内涵,树品牌,走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特色办学之路,实现学校持续、持久发展”,再到2013年“坚持服务园区经济、对接产业,加强与企业深度合作”,办学思路越来越清晰。
说起学校的转型,不能不说一说时任校长罗和平,这位众人眼里的“拼命三郎”,眼看着学校周围的农田变成了企业,池塘上崛起了厂房,民房变成了工房,“咬牙也要转型,再困难也要转型”。罗和平在与罗伟光等班子成员商量后,终于下定了决心,“再不转型,就是死路一条”。
2006年,面对长沙高新区的发展和学校专业设置的现状,在全体教职工会上,大家意见达成了高度一致:马上跟上高新区的产业发展,设置电子、机械等相关专业,停掉中医、园林等农业类专业。通过设置相关专业,抓住园区学校为园区提供人才的思路,取得高新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积极招揽相关专业人才,引进了全国职教名师杨明辉等名师大师,支撑专业建设发展。
崭新的专业在学校出现了。
被停掉专业的教师,为学校整体发展,没有半句怨言,在学校组织下,积极通过自主学习考证重新上岗,转型成校医、计算机老师、语文老师等。学兽医的师建明成了计算机专业骨干,学中医的周芳成了语文骨干,等等。
人才引进取得显著效果,电子专业在全国职教名师杨明辉的主持下,开始体现区位优势和特色优势,听闻杨明辉在,相关的专业老师来了,学生也多起来了,企业也开始信任这刚刚办起电子专业的学校,下订单了。高新区管委会看到人才聚集对企业的助力作用,大力支持学校专业建设,负责其全部设备采购、基础建设等资金支持。
2006年,电子信息专业群扩大办学,专业细化为电子电器、电子信息、电气运行、汽车电子等,专门对接威胜电子、华能自控、宇顺电子等智能化电子信息集团。加工制造专业群细化为机械、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等,专门对接中联重科、远大住工、长缆附件等先进装备制造企业。
一个又一个专业建在了“产业链”上,一个又一个专业实现人才精准供给。
记者从该校历年工作总结上看到:2007年,学校“面对毕业生与就业岗位之间‘僧多粥少’的就业竞争局面”还在四处求爷爷告奶奶,到2011年,“657名毕业生学校全部推荐在本地就业,就业率为98.6%。就业单位为中联重科、威胜电子等大型上市集团,工资收入不亚于本科毕业生”。
“学校建在开发区、学生学习在开发区、学生毕业工作在开发区,学校已经彻底成为了开发区产业链上的一环。”校党总支书记黄立说,我们培养的学生,绝大部分都走进了开发区的企业,10余年来,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已为高新区培养了10000余名技术技能人才。
“回过头来看,把学科建在产业链上,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唯一的出路。”副校长余晖光说,当初被高新区托管时,学校还可有可无,但是现在,开发区已经离不开学校,学校与企业也形成了不可分割的联系。实际上,对于企业来说,投资在长沙高新区,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就近为他们提供了大量所需要的人才。
质疑的声音不再有了,相反,“办职业教育就是发展经济”成为了党工委、管委会领导的共识。2008年以后,长沙高新区相继投入3亿多元,建设起了一座现代化的校园。此外,该区正计划为学校建设一所占地205亩的分校。
“开发区有多大,学校就有多大”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之路,面对开发区如此多的企业,怎么利用这些丰富的办学资源?
在专业变革的同时,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也掀起了办学模式的变革。他们提出“开发区有多大、学校就有多大”的理念,实行“工学结合,双岗交替”的办学模式。
简单地说,就是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通过专业教师承担企业产品加工项目、学生参与加工生产过程的方式,让学生全程体验“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的技能人才成长过程,同时,引入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评价,实行学校、企业共同评价。
然而,这一模式开始并不顺利。
杨明辉是这一模式的先行者。他坦言,当年校企合作有“热脸贴冷屁股”的感觉,因为学校没有名气,别人瞧不起你。杨明辉找到一家知名企业,好几次,他们都是爱理不理。“我们必须有自己过硬的优势,别人才看得上你。”他说。
为了能与企业合作, 甘肃轨道交通运输学校杨明辉“死皮赖脸”带着团队走进企业,免费给员工上课,“让企业慢慢认识我们的老师,然后再推荐优秀学生进入企业见习,目的是让企业认识到我们中职学校的学生也是不差的”。
由于杨明辉等人锲而不舍的努力,开发区知名企业威胜集团第一个被打动。2008年10月18日,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电子信息专业搬到了威胜集团的厂区,实现了“把学校办进企业”的目标。
威胜集团免费为学校提供电子电工类专业学生学习实训所需的设施、场地,包括教学楼一栋、实训楼一栋、学生宿舍80间、教师办公室5间、宿舍15间,水电网络装修到位,另外免费提供操场、球场、会议室、食堂等教学辅助设施。威胜集团还为电子电工类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场地,并派驻技术骨干进行实习指导、开办专题讲座,使学生熟悉掌握企业所需的各项技能,并达到企业要求的人文素质水平。学生毕业后,威胜集团将优先录用成绩合格的学生。
而学校在遵循教学大纲的前提下,依照威胜集团用人标准实施“2+1”模式培养电子专业学生,满足威胜集团对电子类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同时每年免费为威胜举办15期员工技能培训班。
这一合作模式在长沙中职教育界是第一个吃螃蟹,引起了轰动。“与威胜的联合办学,创新了长沙职业教育的模式,让我校走在了长沙职校发展的前列,成为了职校特色办学的领头羊,让学校走上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罗伟光说。
目前,学校与园区内近百家企业建立了长效而稳定的合作关系,与远大住工、竞网科技等18家单位签订建立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协议,与中联重科、威胜电子集团、宇顺电子、东方红建设集团等企业联合开展“预备员工制”,开办20余家企业冠名办班。同时,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了《机械基础》《电梯维修》等近20本实用性强的校本教材。
除了“进厂办学”模式外,该校还有两个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
一是引厂入校。2010年9月,与园区内龙头企业、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机械设备制造商——中联重科合作,其培训中心整体迁入学校,校企共建员工培训基地,也开了长沙职校引厂进校的先河。2013年,远大住工培训中心成功进驻校园,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培养培训员工,体现合作、互通、共融的“双元制”理念。其成功事例已入选教育部校企合作优秀案例。
二是校企共建。2014年,学校深化与湖南东方红建设集团的合作,和东方红建设集团共同开办“青年干部培训班”,为公司培养后备干部,教师既是学校专业教师又是企业建设项目参与者,学员既是甘肃轨道高铁学校学校学生又是企业员工,双主体、双身份,对企业、学校、学生、教师均产生了非常积极的效果。
罗伟光说,“学校与企业合一,校长与厂长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教室与车间合一,学生与工人合一”的深度合作,体现了“开发区有多大、学校就有多大”的办学理念,促进了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的快速发展、内涵发展,使学校在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卓越职校的建设上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我们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
对于很多中职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时期,大部分成绩不是很好,甚至有的学生是个别教师“遗忘的角落”。然而,在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记者却看到了一个个自信、阳光的学生。
他们的自信,关键在于人人都有“绝技”。
在教师们看来,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从籍籍无名的中职到如今成为省卓越校的过程,就是帮助一批批孩子找回自信,把一个个懵懂沮丧的孩子打造成昂首挺胸走出校门成为大国工匠的过程,同时也是树立行业标杆,引领企业文化,让教育科研、校企合作等都能成为省内同类职校标杆的过程。
而制胜的法宝就是:技能大赛。
“普高有高考,职校有大赛”,该校利用“技能大赛”这个“试金石”,建立了常态化的市、省、国家三级技能大赛制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大赛辅导融合到日常教学中,全面提高师生技能水平。实训周、实训月、技能抽查、技能节等多项活动的开展,形成全校大练技能的热潮。
罗伟光告诉记者,由于大部分竞赛项目都要求解决一些较为完整的、有一定难度的、综合性强的实际问题,因此,技能竞赛成为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懂得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还锻炼了自主学习、获取新知识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据统计,2015年,该校学生人均自主学习时间为656小时,学生的主动、创造、竞争的意识被激发出来,改变了“在课堂上睡觉,在实习中当逃兵”的情况。
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2016年,该校夺得1金3银3铜,为湖南省夺得首块中职工科类金牌;2017年夺得4金2银3铜的历史性佳绩,高居全省第一。而在2006年以前,这所学校可是连长沙市中职技能比赛一等奖都没获得过!
而经历了大赛磨砺的学生,则更是深受企业欢迎的“香饽饽”。该校就业率近年来一直保持在98%以上。
汤振宇,该校2015级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从小对计算机感兴趣,然而初中时未能有效激发自己的兴趣,学习成绩较差。进入高铁专业学校中职后,兴趣得到有效激发,从此一头扎入了网络技术中,高一就开始准备各级技能大赛。在今年的国赛中,他一举拿下金奖。他告诉记者:“准备技能大赛,不仅技能水平大幅提高,而且吃苦耐劳能力也比以前强了,最重要的是心态变了,变稳了。”目前,正在企业进行现代学徒制学习的他,已经直接参与该公司产品研发项目的实践。
现在,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对人才培养又有了更高的追求。“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学生,这些学生离开校园后,他们所具备的思想与能力,将帮助他们将来在社会上真正成大器。”罗伟光说。
“从2010年开始,学校就开设了创业课程,建立起创业教育体系。”学校校长助理李铁光介绍,“学生们很喜欢这门课程,他们在创业实践当中寻找到了‘当老板’的乐趣,也锻炼了多方面的能力。”
目前,该校的“雏创空间”已经诞生了很多“成功人士”。学生研发的“脚踏式人离自动断电烤火炉”获市科技创新一等奖、全国第六届中小学劳技创新金奖,现已投入市场。2016年,吴畏银、熊宏亮、杨冬龙同学在学校支持下,成立了“长沙智融电子有限公司”“长沙市幻页PPT科技有限公司”“长沙智澍网络科技有限公司”3家企业,学校的创新成果开始进入规模化生产,创新教育初见成效。
微信公众号:gsrtts
轨道运校学校东校区
咨询QQ:3239182397 2993815968 2972468147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1551-575 400-0931-658. 学校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龚家湾蒋家坪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