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伞,可挡雨、可遮阳,却没人想到它能在教育舆论场搅起一番风浪。针对日前媒体曝光的上海宝山区一学生给教师打伞一事,笔者注意到网络上流传这样一段评语:学生给教师打伞,路人说现在的教师师德真差;教师给学生打伞,路人说现在的学生真没礼貌;教师与学生一起打伞,路人说现在的师生真会作秀;教师把伞收起来,谁也不打,路人说大热天拿着伞不用,这么笨怎么当教师……
细细品味这段话,调侃的背后是对社会上一些“路人”灰暗心理的洞察。学生给教师打伞原本不是什么大事,对当事教师进行批评教育足矣。但是,部分“路人”的刻意挑刺、道德绑架却汹涌而至,甚至有人主张严厉处分当事女教师,解聘算轻的,最好把她送上法庭接受审判……背后暴露出来的森森戾气,虽时值炎夏,仍让人不寒而栗。
这些“路人”的思维其实一贯如此:看到好人好事,习惯性地不相信,口头禅是“假的”;看到一些有争议的人和事,习惯性地横挑鼻子竖挑眼,把事情往坏的地方想,口头禅是“有猫腻”;而一旦看到舆论公认的负面现象,马上拿起放大镜,大搞上纲上线,从对一个学生、一个教师或一所学校的事件的点评,直接上升到对教育的全面批判……这样的“路人”,是不是感觉很熟悉?稍加留心,我们就能发现他们的身影,他们绝非只生活在别处,或许就在你我身边。他们身上似乎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负能量,心里似乎容不下一丝半缕的阳光。
不要以为戾气只存在于“路人”身上,不要以为戾气只是用来攻击教育的工具,不要以为校园的围墙就能把戾气挡住,一个值得忧虑的现实是,一些教师、家长乃至学生,似乎也已经沾染上了这种社会不良风气。
据媒体报道,东莞一位女教师因为嫌班上一位学生体味浓,当着学生的面在教室里喷洒空气清新剂。在笔者看来,不管她是否直接喷在了学生身上,都属于严重失当的行为。她原本可以教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前提是不伤害学生的自尊,但她却选择了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事实上,当这位女教师抬起手的那一刻,戾气在她手里已变成冷暴力。
冷暴力绝非戾气的终极表现。最近,成都一个女司机被男司机当街殴打成为社会焦点舆情事件,随着真相不断被揭露,舆情也一次次翻转。其间,甚至有人为男司机的打人行为叫好,这被一些媒体视为当前社会“戾气弥漫”的缩影。
其实,与以“怒路症”为代表的社会戾气相比,校园里的戾气似乎也不轻,比如近日接连发生的“孩子打闹引多名家长斗殴,防暴队和特巡警增援3次”“孩子踢足球发生小摩擦,家长酒后赶来动手”“山西夏县一男生在厕所被殴,头被踩进粪坑血流满面”等事件。一不小心,戾气就演变为真正的暴力。
如果对新闻舆情稍加留心,就会发现最近暴力事件频发,而背后正是戾气在作怪。仔细审视热点新闻事件,我们会看到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对规则的漠视、对社会的不信任以及法律意识的淡薄。但必须厘清,很多暴力事件虽然发生在校园内,却不能简单地归为教育暴力,而是社会不良风气对校园环境的侵害。社会上“戾气弥漫”有着深层次原因,但校园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如今也受到波及,实在令人忧心。
戾气本是中医学词汇,指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它与正气相反,与邪气相应。如果把校园比作一个小生态系统,戾气已经成为污染这片生态的邪气——雾霾,亟需一场“劲风”来吹散,而“劲风”的源头,应当是教育本质中的“正气”——温润祥和之气。教育不同于其他领域,它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守望着世道人心,决不能再任由社会上的不良之气污染教育生态。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