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所自主招生试点高校公布招生简章之外,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四校又出高考改革招生录取新政—— 怎样看待自主招生新方案 3月15日,北大清华分别公布“博雅人才培养计划”和“领军人才选拔”招生简章,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也于同日公布面向上海市的综合评价录取招生简章,之前全部90所试点高校陆续公布了自主招生方案。一些高校在自主招生方案中重张“奥赛”大旗,北大、清华、复旦、上交大此番又出台区别于自主招生的另一类招生方案,似乎“掐尖”又卷土重来,更是让很多人看不明白。 本报记者为此第一时间专访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就如何看待新近出台的自主招生整体方案解疑释惑。 理解当下必须追溯当初 ——为什么要进行自主招生改革 “我们不能因为走得太远就忘记为何出发。”秦春华首先强调,要理解当下的自主招生,就必须了解当初为什么要进行这项改革。 “2003年启动自主招生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而是为了解决高考发展到当时出现的僵化问题所带来的一系列弊端,包括唯分数论、统一考试集中录取等等,但受制于当时的历史现实,怎么改,大家其实是心里没底儿的。这种情形下,自然选择了在改革中常用的‘摸石头过河’的方法,在原有体制内切割出一部分做探索性试点,这就是自主招生只占高校招生总额5%的原因。”秦春华说,自主招生在改革初期缺乏成熟完善的顶层设计,也没有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改革就是给高校一个方向和政策,充分发挥基层单位的改革精神和创新活力,在发展中逐步总结经验。 秦春华回忆说,起步的自主招生粗糙稚嫩,很多方案和细则更多依赖了感觉和经验,而不是严谨的研究。例如到底给学生降多少分合适,起初是战战兢兢降20分还担心多,后来看招进来的学生很不错,才敢进一步放开;至于怎么自主招生,大家感觉西方国家的方法不太适合我国的国情,讨论半天觉得香港可以借鉴,于是采用了笔试和面试的形式。但即使在12年后的今天,对于面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仍然存在着巨大的争议。大家慢慢意识到只有考试不行,还要对学生综合素质有要求,这样才开始探索综合评价。 “总之,我们要看清楚当下的自主招生方案,就要明白过去12年的探索是有意义的。现在,我们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僵化问题,许多高校的追踪调查表明,自主招生上来的学生各方面表现要优于高考录取的学生。我们逐步理清了自主招生乃至高考改革要干什么,就是进行综合评价。高校在这一过程中也逐步获得自主权。这些经验无论在当下国家层面公布的高招改革方案还是各高校的招生简章中都有体现。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了解当初的这些‘为什么’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会帮助他们把握住改革的核心,从纷繁复杂的招生细则中走出来,规划好学业。”秦春华说。 考试之外建立综合测评体系 ——4校小范围试点的重要目标 过去12年自主招生中渐渐出现的“小高考”“掐尖”现象,在秦春华看来,都是自然而然会出现的问题。 “因为之前高校只靠分数来区别人,不会选人,自主招生又放在高考前,在大家还没有形成一套辨别人才的综合评价体系之前,只能安排一些与高考不同的考试,通常是笔试加面试,这样才会对最终圈定的人心里有底儿,于是被社会上看成是‘小高考’。”秦春华说,至于“掐尖”,因为在实际操作中,高校招办的权力只是降分录取,在一定的降分范围内肯定会录取到那些通过高考也能考上的学生,也难免被认为是“掐尖”,从而弱化了自主招生的意义。 此次公布5%自主招生政策的学校,大多数都需要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获奖者、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者等,这是不是又在开辟特区让这些学校“掐尖”呢?秦春华表示,首先要解析一下许多高校在近日公布的自主招生方案中为什么倚重“奥赛”成绩,甚至将托福、雅思成绩作为参考指标。他说:“今年国家的自主招生政策明显收紧,另一方面又不允许在高考前进行任何形式的测试,也不允许中学推荐,这意味着高校要在海量的自荐学生中,完全凭材料来确定候选人,而且是按录取和候选人的一定比例进行,这意味着高校的头一道选人必须精准。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高校在自主招生中积累最多的是面试、笔试经验。加上学校对自荐材料诚信度无法把握,这时候只好采取用奥赛成绩等相对靠谱的方法。从我们的教育改革来看,奥赛应该是被淡化的,但高考这个强大的指挥棒,可以想象会将这种淡化重新引向强化。一旦考试被取消,重投‘奥赛’是迫不得已的办法。当然,国家也可以下令禁止这种行为,但高校现在迫切需要的不仅是不能干什么,而且还有能干什么。” 秦春华认为,90所高校自主招生之外,再给北大、清华、复旦、上交打开一个口子,就是要继续探索综合评价,并带动其他高校。“虽然北大是最早建立综合评价的,但特别有底气的综合评价体系我们还需要一定时间的研究和完善。因此,社会要理解这一改革,不要仅仅认为这些学校又在‘掐尖’,要给高校空间,让其探索怎么去行使、用好招生自主权。” 12年后仍在探索 ——自主招生改革要为高招改革找准方向 秦春华表示,看清纷繁庞杂的自主招生究竟是什么,是非常有意义的。他认为,自主招生就是高考制度改革的一个过渡,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的一个小范围试点,最终的目标是让高校逐步学会怎么去招生。 “虽然已经有过去12年的探索,但我们的高校还没有学会怎么去招生。高校普遍没有专业化的招生人员和队伍,没有基于数据和统计的科学的招生方案。即使是4校15日针对综合素质优秀学生出台的招生简章,虽然罗列了平时学业成绩、课外研究、公益活动等评审点,但感觉还是徒具其形,离真正的综合评价还有很大的距离。我觉得高校招生不宜轻易去列名目,因为高考指挥棒的作用是非常强大的,如果我们列出的名目只是将学生课内的负担转化为课外的负担,最后比拼的仍然只是得奖和参加活动的数量,这样的名目不列也罢。我们一定要探索出这样的综合评价体系,能考查学生在学习和做事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特质。而发现这样的特质,对于大学招到适合自己的学生非常关键。” “如果发现问题,就立刻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就像烙饼一样,是无益于改革本身的。直面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用耐心和务实的态度采取净化措施,可能更有益于改革。”秦春华说。 |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