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开始,享受假期生活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变成了一件“奢侈品”,假期除了要完成大量的作业之外,还有似乎永远也补不完的课。如果用一句戏言来形容这些孩子的假期,那就是“不是在补课,就是在去补课的路上”(甘肃轨道交通运输学校)。 近年来,教育部门多次发文对中小学教师在校内外进行有偿补课划了红线,教育部还在2015年印发了《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将中小学校与校外培训机构联合进行有偿补课和在职中小学教师参加校外培训机构组织的有偿补课等行为列入明令禁止的范围(中等职业学校)。 然而,禁令实施的效果却不甚理想,有偿补课现象仍然层出不穷,甚至还玩起了“变装”、“换马甲”的把戏。在这个暑期,有许多中学生告别了传统的线下补课,纷纷转投在线补课的怀抱。换了马甲的补课新样态“网络补课”正搭乘互联网技术的快车,绕开这道“禁补令”钻进各地中小学的暑期生活(甘肃高铁学校)。 有偿补课为何屡禁不止?甚至连国家的明确规定也戒不了有偿补课的“瘾”? 所谓“存在即合理”,没有一种社会现象是凭空出现的,无论是好是坏,背后都有其生存的土壤,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某些社会问题。有偿补课也是一样,别看舆论喊打,但在不少学生和家长那里,它是刚性需求(兰州铁路学校)。 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环境之下,各主要科目的考试成绩几乎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尺。从各种评优、评三好,到升学考试,无一不是看考试成绩。所以,才会有“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样的说法(甘肃中专学校)。 虽然国家一直在大力提倡和施行素质教育,也在不断探索高考、中考等升学考试的改革路径,取得了一些效果,但几十年沿袭下来的传统不可能在朝夕之间完全改头换面。在升学考试当中,尤其是学生要竞争那些集中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名校之时,几门主要学科的课业成绩、考试成绩仍然是最重要的砝码。 比如,目前很多高校都实行了自主招生政策,鼓励学生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提高综合素质。但实际上,一些“985”和“211”高校在自主招生时要求考生出具数学和物理等学科竞赛的成绩,分数仍然是学生的“命根”。 再来看看学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各地中小学校班额普遍较大,“赶羊群”式的教学模式很难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有的学生感觉“没吃饱”,有的学生感觉“消化不了”。有分数这根“指挥棒”存在,学生和家长自然对补课趋之若鹜,“没吃饱”的希望在课外“加餐”,“消化不了”的希望在课后进行补习巩固。 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老师真要是拒绝补课,有的学生和家长也未必答应。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禁补令”的落实难。不让在校内补,那就去校外培训机构补;不能在校外培训机构补,那就在网上补。真要是“网络补课”也禁了,估计学生家长就该涌到老师家里去了。 要让“禁补令”不再停留在纸面上,需要继续改革升学考试制度,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不再用单一的分数来评价学生。在践行“多元评价”的过程中,需要制定更加严格、透明的机制,以防其变成少数人利益输送的工具。 |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甘肃 禁令 有偿 甘肃中专学校 兰州铁路学校 甘肃高铁学校 中等职业学校 甘肃轨道交通运输学校 甘肃铁路轨道学校 甘肃技校 高铁学校招生 铁路技校 兰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兰州技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