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职比”是论及高中阶段教育绕不开的课题,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存有异议的话题。其分歧主要缘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对“普职比”的时代价值认之不清、知之不足。 从人的成长全过程来看,一个孩子初中毕业时,其心智特点、习惯偏好、思维形态、能力基础已经初步形成。为使他们健康成长,社会应有能与他们内在禀赋相适应的学校教育,或普通学校,或职业学校,两者不可偏废,缺一不可。普职分立是世界教育的常态,在许多发达国家,职业学校的比例往往高于普通学校。英国通过“11岁考试”,将儿童分流到文法学校、现代中学或者技术中学。德国人认为让学生在普职之间自我选择很重要,其教育体系设计了三次选择,三次分流:一是小学教育后,将学生分流到主体中学、实科中学、文理中学、综合中学;二是初中教育后,将学生分流到普通高中、“双元制”职业学校、“立交桥”职业类学校;三是高中教育后,将学生分流到综合类大学、专科大学和职业学院。 我国的教育制度设计也是普职分立,学生普职分流主要是在初中后进行的,即学生初中毕业后,或升入普通高中读书,或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由此带来区域高中阶段普通中学与职业学校两者之间数量上的比例,这一比例合理与否关系到所有学生人生出彩机会的有无,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人才资源的满足程度,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视角 科学甘肃技工学校 甘肃职业技工学校 兰州技校 兰州技术学校 兰州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