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中国农民的辛劳从唐诗里穿越千年一路走来,千载不变。
“农业太重要了,它是经济的命脉;种田太苦了,却又苦得人无处可逃。”出身农家的张洪程对农业劳作的辛苦有着深切地体会。他常说:“我是农民的儿子,靠父母田间辛勤的劳作,供养我完成学业。今天我从事的又是农业科学研究。我对农民、农业、农村有着与生俱来的深厚情感。”
“上大学的时候,学校就对我们这些学农的学生说要爱农。”张洪程说,“栽培研究和应用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产量和质量,有重大的政治、社会和民生意义,是关系人类生存基石性的科学。认识到这一点,为全中国十几亿人吃饱饭做一点实实在在的贡献,就是苦一点,这个事业就是有意义的!”
从1975年大学毕业留校从事农业科研开始,张洪程就把自己的第一个研究课题对准了农业的轻简化:去解决农民的插秧问题。
张洪程说,每年的插秧让农民像猿人一样干活,两只脚、两只手都在地上,还要不停分秧、插秧,“栽秧是在最为炎热的七八月份,地里连水都是烫的。晚上去插秧,田里又都是蚊子,脸上、身上全是泥浆,那是极度的辛苦,不用半天,腰都要断了。”
深知农民辛苦的张洪程一下就钻进了课题里。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江苏大地上,分布在大江南北的22个县市几乎同时展示了一幅美丽的田间“天女散花”图:农民沿袭了千百年的弯腰插秧劳作被新型抛秧技术所替代。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一粒汗珠摔八瓣的农民,如今可以“潇洒”地站立在田埂上抛撒秧苗,不仅省时省力,而且秧苗成活快、产量高。
“一直有成千上万的人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我是研究比较早、比较系统深刻的一个,做了一点引领性的工作。”张洪程说,自己干了一辈子的农学,这是为农民做的最大的一件事情:让农民的腰直起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