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探索“教学+扶贫+创新创业”模式支教大凉山—— 一场持续十八年的支教接力 9月9日,四川大学的一间普通教室里,举行了一场简单而庄重的学生社团换届仪式。该校第17届大学生支教团团长黄倩雯特地穿上彝族服饰,郑重地把团旗交到了新团员手中。此前,层层选拔出来的第18届支教团团员们已经接受了为期一年的培训。 今年是四川大学建校120周年。在120年的办学历程中,川大积淀形成了“振兴民族、献身国家、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奉献精神,推出了一系列扎根祖国西部、践行社会责任、服务人民的有力举措。在黄倩雯看来,“川大大学生支教团就像接力跑一样,一代又一代地传承和弘扬着川大人的奉献精神”。 精准扶贫融入支教 地处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交界处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四川扶贫攻坚的核心区域之一。从1999年起,川大就选择这里作为学生支教地区。 与其他支教活动不同的是,川大支教团要求学生本科毕业后用一年时间进行支教,并保证正常授课10个月,且不占用当地学生寒暑假时间。支教学生除了要完成课时任务,还要把自己的专业知识、社会资源带到当地。 陈饶是川大公共卫生专业学生,也是该校第17届支教团成员。他在凉山州美姑县城关小学支教期间,发现当地学生缺乏洗手、洗澡的习惯,且普遍饮用生水。于是,陈饶在学校发起了“洗手活动”,每天课前的第一件事就是督促、检查学生洗手,并发动全校师生参与其中。现在,洗手、洗澡在学生中已经形成了习惯。 10多年来,川大支教团不仅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还成为了学校精准扶贫工作的“前哨”。不久前,该校化学工程学院支教学生曹礼勇,在学校支持和帮助下,为当地修建了3座桥,以解决学生上学“行路难”的问题。“在不断总结和摸索中,川大支教已经形成了‘教学+扶贫+创新创业’的复合型模式。”支教团指导教师周若愚说。 |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大凉山 模式 教学 甘肃职业技工学校 兰州技校 兰州技术学校 兰州职业技术学校 中等职业技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