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大打破传统扶贫模式,技术帮扶变特色品牌开发—— “科技扶贫不是一阵风儿” 阳光下,1000亩生姜被微风吹起层层波浪,绿油油的,煞是壮观。 四川雅安市天全县大坪乡徐家村,两年前还是一个贫困村。现在,徐家村依靠生姜主产业,打了一场“翻身仗”。 徐家村第一书记罗明芳说,徐家村“脱贫摘帽”,离不开四川农大园艺学院蔬菜专家严泽生老师的指导。 严泽生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将技术传授给农民,还多次对种植大户进行集体培训。如今,个别生姜种植大户年纯收入达30多万元,成为人人羡慕的富裕户。 成果转化,让贫困户直接获利 在32年自发开展扶贫工作的基础上,四川农大2015年制定了《2015—2020科技扶贫工作方案》,每年设立科技扶贫专项经费200万元,明确科技扶贫7项主要任务,细化对口帮扶15项重点工作。 学校党委书记邓良基挂帅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校领导班子成员在不同县(市、区)打头阵,通过开展扶贫专题调研、启动科技扶贫行动等一系列“组合拳”,迅速形成齐心协力、全员参与的扶贫工作格局。 四川农大副校长杨文钰带领农学、动物科学等相关专业教师,多次到贫困山区考察,根据山区的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提出了“玉—豆—草—羊”种养循环发展模式。目前,该模式正在雷波、旺苍等贫困山区推广应用。 该模式的特点是,通过玉米、大豆带状间套作和冬季牧草种植,既保证山区人民的口粮需求,又为草食性牲畜提供充足的饲料;通过肉羊生态养殖,既增加农民收入,又为种植业提供优质有机肥。 四川农大坚持用科技成果带动产业发展,科学开发贫困地区资源,通过成果推广转化,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增强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由四川农大专家发明的第五代全新装配式标准化羊圈,夏天通风、冬天保暖,为贫困地区的养殖户带来了福音。 今年1月,四川农大为雷波县马湖乡大杉坪村3户贫困建卡户各捐建了两间羊圈,每间价值1.6万元。同时,每户投放8只优质能繁母羊,每只价值1000余元。 大杉坪村第一书记陈立兵说,现在,吉洒他尔家的8只基础母羊已下小羊11只,存活8只;吉作哈呷家基础母羊已下小羊10只,存活9只;马书体家的8只基础母羊已下小羊6只,全部存活。“有了这些羊仔,脱贫就有了厚实的基础。” 据统计,四川农大组织专家团队先后在贫困县示范推广作物、林果、蔬菜、畜禽等新品种20多个、新技术100多项、新成果50多项。 |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四川农大 贫困户 传统 甘肃职业技工学校 兰州技校 兰州技术学校 兰州职业技术学校 中等职业技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