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实验后的海牛出水姿态 曾志强 摄 湖南科技大学成功研发海底60米多用途钻机“海牛”,并首次实现了在水深超过3000米的海底,对海床进行60米钻探。这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德国、澳大利亚之后第4个掌握此项技术的国家。本期,让我们一起探索—— 海洋,占据地球表面面积的71%,是矿物资源的聚宝盆。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海矿产资源,遵循谁有能力先勘探,谁就具有优先开发权的规则。在深海钻机研制领域,50米是道坎儿。哪个国家拥有超过50米的深海钻孔深度的装备,就拥有了国际先进的深海钻探能力,能勘探到更大埋深的海底矿产资源。 不久前,由湖南科技大学“海牛”项目组首席科学家万步炎领衔研制的最新一代海底60米多用途深海钻机“海牛号”,通过了国家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课题专家组验收,填补了我国水深3000米级、钻进深度大于50米的深海海底取芯装备的空白,标志着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前列。 执着“海牛”,酷炫登场 南海,晴空万里,碧波浩瀚。一个名叫“海牛”的家伙缓缓入海,没进深蓝。它身高5.6米,体重8.3吨,钢质构造,橙黄色,八边形。较国外同样钻进深度钻机,“海牛”要轻2—3吨,作业时更灵敏;八边形结构,也使收放更加便捷。2015年6月11日,“海牛”成功海试,钻进深度达60米,深海钻机技术又迈出一大步,跻身世界前列。 这60米不是简简单单的60米,而是3000多米以下的深海海底钻探,涉及复杂海况下钻机收放、姿态调整、耐压密封、钻杆及芯管接卸、钻进取芯、自动测控等多种技术,凝聚了“海牛”研究团队成员多年的心血。 2012年6月,“海底60米多用途钻机系统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项目正式启动,11月份完成总体方案设计,并给钻机取名为“海牛”,到2015年6月11日,“海牛”沉稳着陆3109米海底,实现“海牛”姿态调平、海底寻址,并依照操作人员发出的各项指令,有条不紊地接卸钻杆、钻具及芯管,下钻60米并成功取样,顺利回收。 2016年1月12日,“海底60米多用途钻机系统技术开发与应用”课题获科技部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课题验收专家组的一致认可,顺利通过验收,并在深海全自动遥控绳索取芯技术、多参量海底原位探测、整机轻量化与小型化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所研发的海底60米钻机系统及全部关键技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项目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1项,其中授权4项。 “海牛”能有这样牛,并非一日之功。 在2000年以前,我国没有属于自己的深海钻机。海底富钴结壳资源勘探只能靠大面积海底拖网,耗时耗力不说,还只能在海底不确定地点采到一些表层样品。花重金从国外租来的深海钻机,结果一个样品也没取到,万步炎团队决定自主研制深海钻机。 2003年8月,第一台深海钻机成功在海底下钻0.7米,取出第一个样品,开启了我国深海钻机的历史;团队继续攻关,2米、5米、20米,万步炎团队研制的系列钻机在太平洋底钻进了1000多个“中国孔”。 顽强“海牛”,勇克难关 在水深大于3000米的海底,一个指甲大小的面积就要承受300公斤的压力。钻机如何承受如此高压?海底地形复杂,岩层有的硬,有的软,钻机怎么钻取岩芯,保证样品的精确性?“高个海牛”怎么在科考船上正常收放? 困难如海浪,一波接着一波。 深海供电是第一大难题。2000年研制我国首台深海钻机时,国内没有可向海底设备提供动力电的脐带缆,只能采用电池供电。设备功率大,所需电池多,一般电池无法承受高压。起初,万步炎团队用耐压筒组装,形成与陆地等同的内部环境。可是,一个耐压筒就是几百公斤。要装上全部电池,需六七个耐压筒,钻机体重超标,操控极为不便。随后,又将电池改造成耐高压、可浸油的电池,不再需要耐压筒。 但是,问题又出现了:在钻机下海前,要将数百节电池组装起来,需要四五个小时,如果一节出问题,就得全部拆卸,重新组装。2003年,国内科考船上终于装备了铠装光纤动力复合电缆,但由于对其性能不了解,没人敢第一个使用这根缆。直到2008年,在研制两米钻机时,万步炎团队决定启用铠装光电复合缆,通过甲板供电,问题才迎刃而解。 钻进取样,是深海勘探的主要目的。“海牛”支腿伸出,扎进岩层,沉稳着陆,三种不同类型的钻头,有序钻进,应对自如。既可取硬岩岩芯,也可取海底沉积物,还可进行原位探测。而这种多功能钻头,是万步炎团队的首创,目前国外无此项技术。 钻进后需要把岩芯样品取出,用于检测。按照传统的提钻取芯技术,孔底岩芯管装满之后要将钻杆一根根收回,取出末端钻具内装满的岩芯管,换一根空岩芯管,重新拧接,继续钻进。在钻进深度20—30米以内,这样的技术问题不大,但超过这一深度,完成一次作业,时间长达好几天,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接卸钻杆上。海上工作,时间宝贵。而且,每次提放钻具都会对孔壁有破坏,上部孔壁岩石可能会掉落孔底,被再次取回,造成样品混淆。 自动遥控绳索取芯是万步炎团队最后找到的答案,使用这一技术,钻进60米,钻杆只需要接卸一次,完成一个钻孔只需约20个小时,对孔壁损坏小,取样质量和精度高。在国内深海钻探领域,万步炎团队第一个成功研发此项技术。 智能“海牛”,便捷高效 海洋深度20米以上,是鱼类和珊瑚的领域,再往下,阳光逐渐被水折射后消失,一片黑暗。钻机靠什么来“看见”?怎么执行“命令”? “海牛”身上有四五十个传感器。这些传感器是“海牛”的“眼睛”,靠着它们传送信号至操控界面,就可得知“海牛”在深海的每一个动作。这些传感器,绝大多数是由万步炎团队自主研发。 传感器只是“海牛”实现可视化自动操控系统的一部分。团队成员通过系统集成和软件研发,借助甲板控制系统与配电系统、移动式海底钻机配套收放系统,轻触按钮或点击鼠标即可实现钻机本体的自动收放、姿态调平、海底寻址等动作;依照主控计算机发出的指令,钻机能在两千多米海底下自动接卸钻杆、钻具及芯管,实施加、减压控制动力头的上、下行进退。这样实现了几千米海底下的遥控作业,同时,大大降低了操作工人的劳动强度和技能要求,基本上实现了一学即会的“傻瓜”式快捷操作。 为了节省设计空间,提高运行效率,团队还创新性运用单机械手多位移动技术。深海3000多米处,“海牛”的24根钻杆像左轮手枪的子弹一样排列在“海牛”腹部的圆盘上。圆盘旋转,机械手取杆上膛,钻进岩层,然后再接入下一根。“海牛”每接一根钻杆的时间是两分零四秒,钻进岩芯60米,只需约20个小时,国外同类钻机得花4、5天。而如同“海牛”接卸钻杆这样的国产装备,在价格上可以比进口设备降低一半至2/3,大大降低了钻机生产使用成本。 “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超过200至250米,满足可燃冰等多种海底深部矿产资源勘探的钻进深度,让我们的‘海牛’好好牛一把!”万步炎说。 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先进的海底钻机的最大钻孔深度能力仅为200米,而深海钻机的保压取芯能力在世界范围内也没有完全成功。如果能够研制成功,将这种海底保压钻机系统应用于我国南海或东海可燃冰取样,无疑是我国可燃冰勘探的巨大成就与进展,将有力推动我国可燃冰勘探事业与技术发展。 “我们至少需要两个突破,一个是从60米到200多米的钻孔深度的突破,一个是海底保压取芯技术的突破。”万步炎的微笑背后,透着满满的自信。 |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海牛 深海 中国 甘肃职业技工学校 兰州技校 兰州技术学校 兰州职业技术学校 中等职业技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