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考“状元”、中考满分的兴奋,让人感觉到一些媒体还是更习惯于用分数这把唯一的尺子裁量学生、裁量教育。在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的今天,这种导向偏差,会误导学校教育更加固化分数竞争的思维,也会误导公众把基础教育的功能简单理解成升学竞争,最终使教育改革发展的环境逼仄化,使教育固有的丰富内涵“空心化”,贻害无穷。
一些平时大声批评应试教育、疾呼素质教育的媒体,为什么一到了考试季就绷不住,或者跟风热炒高考“状元”,或者总结个别考生中考满分的经验呢?说白了,恐怕还是缺了点定性。在迎合受众偏好的时候,媒体还是应该认真掂量导向的轻重。只要有考试,就会有“状元”,但眼下的高考“状元”,某种程度上是作为应试教育的符号而存在的。毫无疑问,面对教育规划纲要所说的“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的现状,积重难返的应试教育,显然很难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这正是提高教育质量要解决的问题。媒体如果能始终坚守这个共识,并一以贯之以这样的判断标准来审视包括高考“状元”在内的教育现象,那就应该在大家热捧、“状元”母校也顾盼自雄的时候,展示出媒体应有的职业理性和社会责任感,提出值得思考反省的问题,以科学的判断和鲜明的态度来引导社会舆论,而不是甘愿充当热捧“状元”的“带头大哥”,使关心教育的良好愿望,变成随流俗俯仰的“起哄”。
进一步说,媒体表现出的这种矛盾现象之所以长期存在、年年轮回、难以进化突围,根本原因还是对教育现代化目标理解不到位,对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了解不够,对教育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关系认识不清。这导致媒体虽有关心教育的良好初衷,却左右摇摆,被某种社会偏好牵着鼻子走,价值判断出现错乱,一面批评应试教育,一面热炒高考“状元”。更深层次看,这一矛盾现象反映着在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和不均衡的背景下,在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向教育传导的压力下,公众和学校教育普遍存在的矛盾心理就是对素质教育抽象肯定、具体否定。然而正因如此,媒体引导舆论的责任更大,万万不可自我卸载。
如果一些媒体对教育的关注,不是以教育规划纲要和“十三五”规划关于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为导向,不是以教育现代化的理念为标准来评判教育现象,不是在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中关注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如何增强,而是过多关注或热炒高考“状元”等边缘话题,那就可能使教育改革发展的舆论环境出现碎片化倾向。如今,离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只有不到5年时间。提高教育质量是今后5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也应该是媒体对教育的核心关注点,诸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等问题是否解决,或许更值得媒体关注,也更需要媒体集纳社会的智慧。
“状元”也好,满分也罢,都代表不了教育质量整体的现状,甚至也很难代表一所学校教育质量的绝对高度。倒是对“状元”的态度,能折射出我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水平,折射出我们的自我反省能力。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