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教育新闻报道,除了强调基本的媒体素养外,还需要报道者有教育专业素养,知道基本的教育政策、办学制度,否则只会加剧整个社会的教育功利情绪,撕裂舆论场,而非在教育常识基础上凝聚教育共识。 近日,一则题为《泰州一中学多名学生因错过缴费被取消入学资格》的报道引发广泛关注。报道称,据江苏省泰州市民张先生反映,姜堰区某学校有近百名初一新生因未及时缴纳3.5万“培养费”被取消入学资格。经调查核实,事实并非如此,该校是当地一所民办中学,所收取的34680元并非“培养费”,而是经当地物价部门核定的学费。该校网页显示,缴费时间为今年7月4日至7月5日下午5时,6日上午9时报到领取暑假作业,并特别说明“到时未缴费者视为自动放弃入学资格”。(新华社8月14日) 可以说,这是一条被个别媒体故意炒作出来的“新闻”,因为只需要到校方和教育部门去核实一下,就会知道“家长”的爆料不属实:培养费是学费,民办学校规定缴费时间,是在确定学生选择本校,因学费太高而选择放弃的学生可以到公办学校就读。而如此方便就可获得的信息,媒体在报道时却不核实。这种炒作教育新闻的做法,并没有切实履行媒体的监督职责,严重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也搅乱了教育的舆论生态。 媒体的炒作,主要利用的是公众对学校乱收费和限制学生选择权的不满情绪,把民办学校收的学费说成巧立名目乱收的培养费,把限定学生缴费时间以确定学生是否选择该校说成是将缴费与入学直接挂钩,这些都可以激起大家对学校的不满,然后就可以获得很高的点击率,虽吸引了眼球,却浪费了公共资源,也分散了学校办学的精力。 上民办学校需要更高的学费,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有的家长想上民办学校,却不愿意付那么高的学费,在为进高价的民办学校还是免费的公办学校而纠结,这个时候媒体需要在核实情况后对家长进行理性引导。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上学是“公办不择校,择校到民办”。家长在选择民办学校时,要理性考虑家庭经济情况,如果无法承受,就不选民办学校。而由于民办学校提供的是择校选择,因此需要限定学生确认报到的时间,这也是择校的基本要求。就是在国外,大学录取学生,也是要求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之前缴纳一定费用才予以录取。如果不接受,就视为放弃录取。如果缺乏理性引导,质疑民办学校收费和确认报到时间,就会使学校办学处于不理性的社会舆论环境中。近年来,取消民办学校自主招生权,将其纳入统一招生的呼声变得强烈,与目前的舆论环境不无关系。而这是与落实学校自主权,倡导多元办学,扩大学生选择权相背离的。 媒体不负责任的炒作,是当前功利社会和功利教育的反映。更主要的原因是,一些媒体缺乏专业精神和专业素养,包括基本的媒体素养和教育专业知识。新闻报道强调的是信源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全面性,不能只有一个信源,不加核实就报道。像针对学校办学的新闻,就要听家长、老师、学生、学校、教育部门等多方面对这一事件的看法。只有家长或者只有校方的看法,都有失偏颇、客观与公正,很容易闹出假新闻。可现在有的媒体,尤其是一些自媒体,放弃了基本的行业标准,只有一个网友说,一个家长说,或者一个网吧帖子“爆料”,也将其弄成一个“大新闻”。 对于教育报道来说,除了强调基本的媒体素养外,还需要报道者有教育专业素养,知道基本的教育政策、办学制度,不能连基本的教育常识也没有。近年来,一些引起舆论广泛关注的教育新闻,就是连基本常识也没有的炒作,如所谓的“莫言批斗会在北京召开”,这本是一个极为正常的针对学制改革的学术研讨,却被有的自媒体称为“批斗会”。而缺乏教育专业知识,媒体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监督,就会止于炒作和肤浅,这难以形成舆论监督与教育改革发展的良性互动。教育和学校排斥舆论的监督,加上舆论不负责任的炒作,将加剧整个社会的教育功利情绪,撕裂舆论场,而非在教育常识基础上凝聚教育共识。 |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