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坚守乡村教育一线的特岗教师群体
“典型的冷凉、高寒、山区农业镇”,是百度百科给云南省会泽县待补镇下的“定义”。10年前,当23岁的袁定昌以特岗教师身份只身一人来到海拔2600多米的待补镇汤德小学时,面对的是10名平均年龄比自己大15岁的“老教师”,“特岗”的身份似乎也给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2006年,是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第一年。作为首批直抵农村教育一线的特岗教师,袁定昌和当年其他1.6万余名特岗教师一起,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开始触摸农村教育温润的泥土。
10年过去,会泽县特岗教师数量已接近3000人,占全县在职在编教师近三成。放眼全国,截至2015年,“特岗计划”已公开招募50.2万名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两基”攻坚县以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覆盖中西部22个省(区)的1000多个县、3万多所农村学校(村小、教学点)。一批批青年学子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换血的一代”,他们的到来,正让西部地区农村教师队伍总量不足、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学科短缺等结构性问题逐渐成为历史,他们用自己坚实的臂膀,扛起农村教育发展的责任。
“被这里的贫穷落后和偏远所震撼”
地处滇东北高原的会泽县,山高谷深、沟壑纵横,乌蒙山主峰穿境而过,山地、盆地、冰川三分天下。即使家就在距离待补镇45公里的另一个镇上,袁定昌也难得回一次家,“要走上5公里山路才有车坐,用手机打电话,也要走出去一大段路才有信号”。
“特岗教师是不是‘特殊’的老师啊?”作为全国首批特岗教师,袁定昌的到来在小镇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不仅老百姓不明白,就连同在一所学校的老师也搞不懂特岗教师到底“特”在哪儿。
袁定昌不厌其烦地见人就“解疑释惑”,给人家讲“特岗计划”的内容和国家对特岗教师的政策支持。讲多了,周围的人渐渐形成一个观念:特岗教师约等于大学生教师……
学中文的袁定昌一到汤德小学,就被安排承担一、二年级两个班的数学课教学,他心里没底,找校长商量,校长的回答十分干脆:“你一个大学生教小学数学是绰绰有余的!”
凭着一股劲,袁定昌教的两个班的数学竟奇迹般地拿了全镇第一。2009年,云南省教育厅组织“我的特岗教师经历”征文活动,袁定昌把这段经历写成文章还拿了一等奖,烫金的证书至今温暖着他的记忆。
就在袁定昌到会泽县任教的3年后,杨锭也在130公里外的会泽县纸厂乡江边小学开始了“天一黑就只有星星月亮相伴”的特岗教师生涯。
“我清楚地记得报到那天,我和我的同伴拖着行李在山路上行走,一条毛坯小路镶嵌在悬崖峭壁间,让人每走一步都手心冒汗、脊背发凉。”杨锭说,学校地处滇东北乌蒙山区一个沟底,海拔2000多米,周围的群山似乎时刻要吞噬掉这所学校。
还没从山区恶劣的自然条件中缓过神来,讲台下学生们一张张纯真无邪的笑脸,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便似一股甘泉涤荡着杨锭那颗原本惶恐焦虑的心。
如果写一部我国农村教师成长的历史,2006年注定是其中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因为这一年“特岗计划”启动实施,之后每年都有几万名高校应届毕业生告别大学校园,走进一所所偏远的农村中小学。在特岗教师还是稀有群体的年代,他们的教学生涯往往开始于“孤军奋战”。
2007年8月,当王行作为一名特岗教师被安排到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回民中学任教时,他仅仅把它当作一份工作,计划着3年后便离开。原因似乎不难理解,因为这是兴庆区最偏远的一所民族中学。
“学校不大,条件艰苦,偏僻荒凉,是我对学校的第一印象。纵然知道即将前往的是农村,还是被这里的贫穷落后和偏远所震撼。”王行清晰地记得,在通往位于黄河以东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学校的路上,沟沟坎坎的小道两旁,入眼皆是黄沙与荒凉。
走,还是留?老校长的一句话抚平了王行七上八下的心。“小王啊,你来了,咱们学校终于有了第一位专业的物理老师啊!”心得以安放,王行也在黄沙之中一待就是8年。
2008年,土生土长的湖南安化籍毕业生刘习聪选择到贵州省威宁自治县新发民族小学担任特岗教师时,他并未意识到,自己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到新发布依族乡这个地处贵州省海拔最高的石漠化高寒山区工作的外省人。
在新发民族小学工作的6年里,刘习聪累计家访学生1168人,行程超过3万里。校长何顺发说,他用6年时间完成了至少8年的工作量!6年间,村里有56名学生考上了高中,数量超过他来之前的总和。每到新生入学季,村民们总是乐呵呵地把孩子送到学校去。
“不,我要留下”
通过“特岗计划”,很多农村学校历史上首次引进了大学生。特岗教师的到来,也让农村学校的面貌为之一新。以2014年为例,当年招聘到岗的67372名特岗教师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有52629人,占78.12%。
“从22岁到25岁,我在特岗教师岗位上这3年的成长足以影响我的一生。”特岗教师郭莹到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白庙大王小学入职的第一天,就被深深震撼。
这就是学校?站在门口,可以把里面一眼看尽:左右两边是破旧的平房,中间是20世纪70年代的木椽瓦房,地面是坑洼不平的石块土路,没有操场,没有任何活动设施。当得知情况的父亲让她自己决定要不要回老家西安时,郭莹只回了一句“不,我要留下”,便和另一名女特岗教师住进了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窑洞。
从“单兵”作战,到抱团取暖,从2006年全国首批招募16720名特岗教师,到2016年计划全国招募70000名特岗教师,伴随着“特岗计划”招募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岗教师也在身份的自我认同和被认同中,成为乡村教育发展一股不容忽视的新鲜力量。
河南省洛阳市的一项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1名特岗教师成为学校的副校长,286名特岗教师成为学校管理的中层,1856名特岗教师在各级比赛中获奖。
“特岗计划”出台第二年,刚从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的22岁怒族小伙桑磊便通过考试,成为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捧当乡捧当小学的一名特岗教师,一待就是8年。
广袤的西部地区,12省份面积约67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70%,但国内生产总值仅占全国的13%。改变西部积贫积弱的面貌,教育无疑是最有效的方法。
2015年是“特岗计划”实施10周年,当年8月,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对吉林省2400多名新聘特岗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特岗教师的来源大多是比较优秀的本科毕业生,比例达88.3%,比2012年调研时本科比例提高了26.7个百分点,有92.3%的特岗教师曾进行过系统的教学知识学习与训练,有96.7%的教师持有教师资格证。调查中,有1115名特岗教师表示3年后会“继续留在乡村学校任教”,占48.5%。
“自从来了特岗教师,农村学校有了歌声”
受制于教师编制和县域经济困难等因素,河南省洛阳市有些县甚至七八年不曾招聘新教师,长期聘用代课教师,直到“特岗计划”的实施,情况才发生了改变。
“90%以上的特岗教师在3年服务期届满后选择留下,也使得‘特岗计划’成为洛阳市农村教师补充的重要渠道。”洛阳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全市农村学校基本做到有编即补,1152所学校招聘了特岗教师,其中300多所学校特岗教师的比例达到了1/3,少数学校特岗教师的比例超过60%,农村教育面貌为之一新。
特岗教师究竟给洛阳带来了哪些改变?
洛宁县教育局局长张宏武说:“自从来了特岗教师,农村学校有了歌声、有了体育比赛、有了互联网信息,特岗教师给洛宁县农村教育注入了活力、注入了激情。”
伊川县吕店镇中心校校长说:“这帮年轻人真了不起,我们学校的近30名特岗教师,刚接手第一年,所带班级和学科,40%在镇里统考中包揽了前3名!”
嵩县木植街乡一位村民说得更直接:“自从俺村学校来了特岗教师,我的娃儿也会说普通话,也知道更多的新鲜事儿,再也不用跑到几十里外的县城去上学了!”
为了解特岗教师的生活状况、工作状态、专业发展及待遇落实等情况,去年10月,洛阳市教育局对洛阳市设岗县特岗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洛阳市自2009年开始实施“特岗计划”,共招聘特岗教师6820名,占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总数的18.02%,目前仍在岗6241名,在岗率达到91.51%。其中,2009年至2012年,服务期满转为正式教师继续在当地任教的3228人,转正率达95.36%。据统计,与2008年相比,洛阳市农村学校小学教师高学历率由48.95%提高到79.31%,初中教师的高学历率由43.51%提高到63.94%。农村初中学校教师的人均年龄由特岗教师招聘之前的52.8岁降至目前的42.6岁,农村小学教师人均年龄由53.7岁降至39.8岁。
“自从国家实施‘特岗计划’以来,会泽县平均每年招聘280余名特岗教师,至今已经招聘特岗教师3000余名,占了全县教师的1/3。”会泽县教育局局长张宏说,“通过特岗教师的招聘,逐步缓解教师紧缺问题,优化和补充了教师队伍,全县教师平均年龄越来越小,教师结构日趋合理。每名特岗教师每年由国家财政补助3.1万元,剩余部分由地方财政承担,减轻了县级财政压力。”
现实中,不少特岗教师在聘期届满后选择留下,也使得“特岗计划”成为部分西部地区农村教师补充的重要渠道。宁夏教育厅统计显示,自治区山区、川区农村特岗教师占农村专任教师的比例分别达到50.17%和36.15%。2009年以来,90%以上特岗教师3年服务期满后留任并转为当地在编教师。
2015年6月,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由国务院层面颁布实施的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印发,提出将进一步扩大“特岗计划”实施规模,重点支持中西部老少边穷岛等贫困地区补充乡村教师,并提高特岗教师工资补助标准,增强特岗教师的吸引力,以吸引更多优秀大学毕业生到乡村学校任教。东北师范大学的调研显示,《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对七成以上的特岗教师报考产生了影响,让更多特岗教师乐意在乡村学校任教。
二十出头的年纪,于人生的旅程中,只是走向成熟的开始。但千千万万年轻的特岗教师执着扎根乡村教育第一线,用他们的心血和汗水,不畏艰苦、乐教从教的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影响并改变着千千万万农村孩子的命运。他们用青春年华、热血奉献,赢得了学生,赢得了家长,也赢得了那片土地,让“特岗计划”展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星星之火 乡村 甘肃职业技工学校 兰州技校 兰州技术学校 兰州职业技术学校 中等职业技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