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涞水巧解农村师资之困
曾经,由于城乡教育教学条件对比悬殊,河北省涞水县“县城学校挤破头、农村学校没人留”的窘状长期存在。近年来,涞水县紧抓农村师资不足、整体水平不高的短板与痛点精准发力,实施农村教师“补、流、训”机制,取得良好成效。
如今,涞水县山里娃基本不用远离家门就能享受与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不少进城求学的农村孩子出现了回流。
补:补充编制,以新补缺,优化师资结构
涞水县位于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域内山区、丘陵占全县总面积的84%。
“以前学校师资不足,年龄老化,都在45岁以上。要不是2009年开始有特岗教师来,我们别说开齐课程,连正常的教学任务都完不成,真是哭都来不及。”距县城100公里、位于太行深山的三坡爱心小学校长马庆霞感慨万千。
“种种原因,从2002年,涞水县有近10年未招录新教师,造成教师严重缺编,山区农村更是‘重灾区’。”县教育局人事股股长苗云泽说。
2009年,涞水县适时抓住机遇,全力做好优秀特岗教师的吸纳引进工作。截至目前,已经有405名特岗教师扎根山区、偏远农村学校,成为涞水教育的生力军、农村教师的主力军。
去年,涞水县出台《2015—2017年中小学教师补充规划》,以特殊人才引进、特岗教师计划、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等方式,3年内新增教师660名。当年,220名教师正式入编,其中绝大多数在山区、丘陵农村学校的教学一线。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从2018年起,全县农村教师将严格落实‘退一补一’政策,以进一步稳定和优化农村师资队伍结构。”县教育局局长王金龙说。
流:校长教师交流,以强扶弱,激发办学活力
涞水地貌山区、丘陵、平原分明。
据此,涞水县确定了“三个平台”逐级流动模式,即教师流动先从山区到丘陵,再到平原,且在每个平台任教必须达到3年以上;对工作业绩突出、山区工作5年以上的,可直接到平原任教。同时明确提出,在学区和城区直属校之间、学区内学校之间两个层面上,校长必须要在任职10年内进行交流。
“这样免除了教师到偏远地区任教的后顾之忧。优质校校长能上也要能下,逐渐在城乡间形成师资动态流动、良性循环的教育生态环境。”县教育局副局长冀爱东说。
秉承这一方针,涞水县以全员支教、“顶岗”交流、学区内交流、跨学区“等距离”交流4种方式开启了全县教师“大交流”。
2008年,涞水县全面推行学区制,全县划分为10个学区,实行设施、教师、培训、教研、监测、评价一体化管理。近几年,该县又探索实施“优质学校带弱校”集群发展,校长交流、城区优质校教师支教帮扶等成为激发农村校办学活力的重要手段。
同时,涞水县建立激励机制,明确规定在绩效工资、评优评先、职称评聘、提拔任用等方面向边远农村教师倾斜,城区学校教师评聘晋级有支教、交流经历的优先考虑。
4年来,涞水县有389名教师进行了交流,其中214人是城区及乡镇政府所在地学校教师到边远农村支教。从2009年至今,85名中小学校长、副校长进行了交流,占比57%。
训:开展业务培训,以训促学,提高专业素养
实现优质均衡,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是基础,农村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提升是关键。
为此,涞水县不断创新举措,优化教师培养模式,探索建立“‘草根’研修、拔高培养、反哺基层”师资培训机制,让农村教师看到差距,提高本领。
在培训经费投入上,涞水县将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全县学校公用经费总额的3%用于县级教师培训机构集中使用,教师培训经费投入实现递次增长。同时,在全县分区域建立9个研训基地,每个基地都以一个优秀中学和学区为中心,充分发挥优秀学校龙头作用,帮扶基地内其他学校开展有效教研,为课改提供动力。
“每学期学区会有至少3次集中业务培训,学区内8所学校每天在下午4点半学生放学离校后,分文科、理科和综合3个组别确定专题集中开展研训活动,这已成常态。”石亭学区校长曹新章说。
近年来,在涞水县开展的教师“大培训”中,参训教师达4.61万人次,累计培养360余名国家、省、市级名师、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一个立体的农村教师队伍发展保障体系初步形成。
“涞水教育尚在‘爬坡’阶段,我们将继续抓薄弱、抓基础,整体推进,努力实现农村学校竞相发展、活力彰显的新局面。”王金龙说。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涞水 河北 师资甘肃轨道,甘肃北方扶贫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 技术学校 职业技校 甘肃技校 甘肃技工学校 甘肃职业技工学校 兰州技校 兰州技术学校 兰州职业技术学校 中等职业技校